圈阅是什么意思(当干部岂能“一圈了之”?)

时间:2024/05/09 11:19:42 编辑: 浏览量:

来源:海外网

“一份文件,三个‘圈圈’,究竟该咋办,谁也摸不清。”日前,同一位基层干部交流时,他向笔者大倒苦水,“该走的程序都走了,该圈阅的也圈阅了,但问题究竟怎么解决,谁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近年,笔者在基层采访调研,明显感受到党风政风的新变化。但同时,也看到一种现象:文件批示来了,各级干部层层转手、个个圈阅,有的甚至成了专职“画圈”干部,至于落实效果如何,很少有人问津。

领导干部处理公务时,为啥要在文件上“画圈”?

据了解,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领导人阅览电报、文件后会在头一页打勾,表示已阅或同意。不过,一份文件有时画了许多勾,分辨不出谁看了谁没看。为搞清楚状况,人们想了个办法:送传电报、文件前,先在上面署明领导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名字上画个圈。于是,“圈阅”制度就这样在历史中形成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一种批阅方式,在文件上“画圈”是公务流程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什么事都一圈了之、一圈而过,既没有明确表态,也拿不出解决办法,恐怕无异于“打太极”“踢皮球”。有人曾对“画圈”干部作了“素描”:看似忙忙碌碌,实则重复讲些空话套话;习惯做表面文章,具体方案却一个没有;不敢定事做决断,大事小事都要请示上级……

还有一种情况是,上级作出明确批示,但地市批给县里,县里批给乡镇,乡镇负责人再批给副职……层层圈阅、层层推诿,等批示到了基层,或走样变形,或石沉大海,也就没了下文。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面对两家餐馆违规修建的钢架棚,中部地区某街道办工作人员收到上级指示后,担心采取强制拆除措施引发矛盾,没有及时处理该问题,导致违规现象持续长达6年。

小小圆圈,束缚了许多人手脚,圈掉了许多人时间。邓小平同志曾批评这类现象:“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

说到底,“尽画圈”本质上就是一种“为官不为”。

去年底,西部某县一份通报显示,当地供销理事会主任、监事会主任因履职不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据了解,二人对所属乡镇供销社收取管理费、宾馆出租费等工作不重视,履职不认真,收交、催交工作未落实,部分乡镇供销社多年拖欠费用。

“这是一起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典型案例。”一位参与该案调查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他们担心得罪人、惹麻烦,就当‘老好人’。对待工作满足于作作批示、画画圈,贯彻落实却没了着落,结果让国家资金受了损失。”在他看来,这种“太平官”经常“遇见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唯恐因积极作为给仕途带来风险。

类似的为官心态,人们并不陌生。有媒体报道,东部地区某市林业局局长李某某在任职期间,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置若罔闻,甚至在手下已做好调查摸底等工作、多次请示汇报的情况下,仍然振振有词:“这项工作容易引发争议,我们不要积极推动。”

细分析,“尽画圈”背后还有多种原因。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束手束脚”,没有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错”“少干少错”,小事潦草应付,大事“击鼓传花”;或是把“官帽子”看得太重,遇到对提级提干有利的就撸起袖子,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却躲到一边,“反正出不了成绩,还可能要担责,何必花力气?”

“尽画圈”干部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心里都打着“小算盘”。他们通过“画圈”为自己闪转腾挪留下充分余地:事情办得好,就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我当初可是全力支持的”;事情搞砸了,就把板子打到基层,“我原本是持保留意见的嘛”。总之,政绩一点不落,责任一点不担。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喝,岂不更清廉。如此看来,虽挂帅却不出征、虽坐诊却不号脉的“尽画圈”干部,不正像这“公堂木偶”吗?

怎么调动起“公堂木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笔者看来,大多数“为官不为”者并非始终如此,如果思想认识有了提高,还是可以继续有所作为的。“尽画圈”干部得明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是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更何况,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利益不是唯一坐标、官位更非最高标尺。有基层干部曾感慨,每次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成就感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倡导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也离不开优胜劣汰的制度保障。尤其要不断完善干部考核方式,形成一种让“为官尽责”者受到重用、让“为官不为”者难以过关、遇到错误“真容错、敢纠错”的机制。有了制度撑腰,面对应该做的事,干部方能顶着压力干;面对应该负的责,才敢冒着风险担。

还要看到,造成干部“尽画圈”的,既有作风上的痼疾,也有能力上的不足。有的干部长期不学习、不实践,头脑僵化、思维固化,陷入本领危机但浑然不觉。这样的干部遇到问题常常发慌发怵,只好将矛盾往上交、将责任往下移,最后“一圈了之”。从这个角度讲,“尽画圈”干部需要加强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对中央政策的把握,切实提高工作本领和能力素质。

“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段话,依然振聋发聩。

文/丰丰

编辑/钟祺、静玄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