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二二(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时间:2023/04/26 16:59:08 编辑: 浏览量:

满族迁入本溪县的第一次高潮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一六一九年二月,努尔哈赤取得了萨尔浒战役的胜利。一六二一年三月,后金兵攻克沈阳随后挥师南下攻占辽阳,并将后金都城由赫图阿拉迁到辽阳《称东京城)与此同时,大批满族人进入辽沈地区(本溪县在内),在历史上形成了满族迁入本溪县第一次高潮,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十分重视对本溪县境的统治。他一方面派兵驻防,肃清残余的明朝势力一方面将太子河沿岸富饶的土地分给八旗耕种。一六二一年七月努尔哈赤下令分海州及辽东地三十万曰,如果不足清河、孤山土地都要耕种(《满文老档太祖》卷24)九月令海西、清河原来有信用的商人可以在辽阳城内开店卖黄酒、馒头、肉食等(《满文老档“太祖》卷26)十一月,为防止明军明朝居民谋乱,努尔哈赤下令对镇江、凤凰城、叆阳、汤山等地明朝居民进行大规模迁移,并将清河堡的人带到萨尔浒,将新城的人带到碱厂一堵墙,新城的游击可住在碱厂,以孤山为界,在那以南的房屋全都放火烧掉,新城的人出发后清河堡人前去迎接。同月努尔哈赤对镇江、汤山、凤凰等五处人说,清河以北、三岔儿以南沿境。是诸申(女真人)住的地方,远的七、八里,近则一,二里(《满文老档太祖》卷29、30)其后,这些明朝遗民一部分留居本溪县并且大部分加入满族。一六二二年四月,清河堡、一堵墙、碱厂、孤山,咸宁营等十城归正红旗管辖(正红旗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辖)。一六二三年三月,旺善额齐率领八百兵去与本溪县毗邻通远堡戍守。米纳率领两红旗、两黄旗马甲四百人,驻守通远堡。一六二三年三月,爱达汉、申彻和率领两白旗、两兰旗马甲四百人驻守草河堡。一六二五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一六二七年,皇太极继位。皇太极为了加强对后金故都的管辖,使它成为与明朝作战的基地,于一六三二年(天聪六年)在辽阳设城守尉。一六三三年(天聪七年)在兴京设城守尉。一六三四年(天聪八年)以赫图阿拉为兴业之地”,追尊为天眷兴京”一六三八年(崇德三年)在凤凰城设城守尉,三城守尉官员的设置时间早于其它城,该守尉为二品官,他们平时主要是守卫地方,并兼管旗人事务同时监督耕荒种地。一六三三年,皂太极为便于防御,命在碱场、通远堡等四地筑城,并派贝勒杜度监筑。一六三六年(天聪十年),驻守碱厂张习巴曾获逃人一百三十二人。顺治朝以后,清朝为加强东北地区统治,又不断将八旗兵丁派驻辽宁各城防卫,加强了辽阳、兴京、凤城八旗兵丁的防御力量。据《邓氏宗谱》记载。邓氏始祖在努尔哈赤兴起之时迁居兴京,一六二一年以后邓氏二世祖迁居本溪县,邓氏在满族第一次迁入本溪的高潮中来到本溪,在王庄中充当壮丁。道光年间(1821-1850),邓氏人口已达一千余人。其后代至今仍在本溪县山城子满族乡磨石峪、偏岭满族乡七家子等地居住,满族迁入本溪县的第一次高潮使本溪县的满族人口增加,他们开荒种地。为本溪县的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

满族入关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一六三五年,新的满族共同体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次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从此,清朝开始进行夺取全国统治权的战争。一六四四年,清军击败农民军,夺取北京城,后来统一全国。清朝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并加强在全国的统治力量,对八旗兵丁以及家属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时人称为“从龙入关”。一六四四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统率八旗兵占领北京。八月二十日,顺治皇帝率领盛京八旗兵丁南迁,九月初九进山海关,十九日到达北京城。他们自己说:“皇上携带将士家口,不下亿万,与之俱来者何故?为安燕京居民也”(《清世祖实录》卷8)。自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初五日从盛京到北京的日本人说:“在这三十五天当中,往北京搬家的鞑靼(满)人,络绎不绝”(《鞑靼漂流记》)。随同顺治皇帝一起迁往北京的朝鲜世子宾客任銧报告:二十二日渡辽河,帝行在前,诸王、八高山(八旗園山额真)及其家属辎重继之,弥满道路。两宫之行最在于后,寸寸前进。在这一行八旗人丁中,包括有凤凰城等地的满人。一六四六年二月朝鲜冬至使李基祚报告:清朝正向南方增调接军,沈阳农民皆移居北京,自关内至广宁十余日程,男女扶携,车毂相击”(朝鲜《李朝仁祖实录》卷7)。显然,八旗人丁迁徙规模是很大的,然而其确实人数却不得而知,根据八旗佐领数目与畿辅圈地总数推算当在二百万人以上。满族入关以后,除驻京八旗外分拨到北起黑龙江,南至海滨,西起伊犁东至海滨九十多处驻防驻防官兵民数历年不同,根据光绪年修《大清会典》数字统计为一O五,一二O人。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回头考察八旗兵丁迁徙后的盛京情况。一六四四年,清朝命内大臣何洛会留盛京,并分兵驻防兴京、东京、熊岳、牛庄、海州、锦州远、义州,凤城,广丘、耀州、鞍山、新城等十四城。以后关内、外八旗官兵陆续调动。到一六五九年,留在盛京各域驻防八旗兵:盛京七四八名,兴京五○名,牛庄三二名、盖州九六名凤城五○名,广宁二八名,共计一一○四名,分隶三十三个佐领,约占当时全部佐领(整佐领五八三个、半佐领二八个)的十五分之一。一六六一年,辽东汉人才有五,五五七丁,奉天府尹张尚贤报告:“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独奉天(沈阳)、辽阳、海城三处,稍成府县之规,而辽海两处,仍无城池,如盖州、凤凰城、金州不过数百人。铁岭、抚顺惟有流徙诸人,不能耕种,又无生聚,只身者逃去大半,略有家口者仅老死此地。实无益于地方。此河东腹里之大略也。河西城堡更多,人民稀少,独宁远、锦州、广宁人民凑集,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此河西腹里之大略也。合河东、河西之腹里观之,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干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清圣祖实录》卷2)综合上项史料,加以估计,进关满人当在十分之九以上留居的满人不足十分之一,大致是接近事实的。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在本溪县满族家谱中,关于这次迁徙有大量的具体记载。《吴氏家谱》序说在世祖(顺治皇帝)定鼎燕京(北京)时,吴氏三世祖二人随公主去科尔沁,“余祖从龙迁燕,最先初入正白旗,久之分鑲白旗裕亲王府下”《花氏谱书》记载“清室国初,花氐先祖肇基东土,占据山场十余世”作序人曾听先人讲叙:满族发祥长白山,具体地址无所考,约在三姓(黑龙江省依兰县)之左右。清太祖定都沈阳满族均获攀龙附凤之荣。始祖以汗马勋戚,隶正白旗佛满洲达牛录下,赐花姓。世系中三世祖有居北京者。由此可知,花氏祖先部分族人曾“随龙入关”,部分留居原地。《赫舍哩氏宗谱书》记:赫舍哩氏始祖发祥长白山,顺治年间,“从龙入关”。二世祖罕都将军洼尔达拨往奉天驻防凤風城。《富察姓谱》记载:富氏“发样长白山,移叶赫城住,随主驾至北京”。《章佳氏谱》记载;十五世纪末,章佳氏始祖穆都巴颜初居长白山鄂磨合索洛处(今吉林省敦化县额穆),生子五人。十六世纪初,五子分居五处,次子章库居佛扎兰处,又迁马尔敦章佳地方,马尔敦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苏子河北岸,再迁穆奇倭赫昂巴等地方,穆奇在今永陵镇西,苏子河北。清朝顺治年间,章佳氏迁居北京。顺治元年,在绝大多数满族迁居关内的同时,有极少一部分满洲兵丁留居本溪具驻守或在旗地内耕作。其中有邓氏、花氏、马佳氏等。《邓氏宗谱》记载:邓氏原居兴京(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后金初入满洲镶红旗,自二世祖迁居辽阳界威宁营后归本溪县)。其后人除各别在京任官外,世代分居本溪县各地。《马佳氏家谱》记载:马氏宗族原居长白山,为满州望族,与费莫氏同属一源,曾遭家难,迁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尤氏,后归服努尔哈赤。清初,部分族人“或从征关内,或居守辽中,服劳王家,为八旗世业,而散居各行省占驻防旗籍者尤不胜偻指计”。从《花氏家谱》分析,花氏也有部分留本溪者。表中所列本溪县三十八份满族家谱记载的迁徒情况分析,原居本地有三个宗族,占百分之八点八。这次迁徙使满族各宗族分布全国,与汉族交往继续加深,促进了满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满族大量迁入关内,使盛京地区人口减少,刚发展起来的经济受到阻碍。虽然以上所列家谱中的宗族不一定是由本溪县进入关内,但是当时本溪县的满族也同样处于向关内迁徙的洪流之中。本溪县满族大批迁入关内,使迅速增长的本溪县人口突然急剧下降,所剩不多,本溪县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不言而喻。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满族迁入本溪县的第二次高潮

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但全国未能立即统一。当时关内农民军、明军、清军三种势力进行着激烈的角逐,连年战争,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农民尤为痛苦,难以生存,出现了大量流民。与此同时,由于清军入关,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城堡废弃土地荒芜。面对这种形势,清朝为巩固其后方基地,保卫盛京地区,一方面陆续派八旗兵丁前往驻防:另一方面,鼓励关内人民出关种地。一六五三年,颁布了招民开垦辽东授官命令(一六六八年撤销)在这种形势下大批汉人纷纷出关种地,并加入八旗,渐习满俗,成为满族的重要一员,形成了满族迁入本溪的第二个高潮。本溪县满族家谱记录了“第二次迁徙高潮”的具体情况:一六五一年,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汉人从海上或陆路迁往盛京地区,并加入八旗汉军(有的是内务府包衣汉军)。《宗谱录詹姓》记载:原籍小云南,于顺治八年(1651)奉诏,拨民来奉天省盖平县,后迁到辽阳,三世祖投奉天镶红旗佐领下注册。《王氏宗族谱书记载王氏出自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大王庄,系民籍。于清顺治八年(1651)始祖王秉忠弃鲁(山东)迁辽投入汉军正白旗第三佐领下喜纯牛录为牡丁,先居海城,康熙年间迁辽阳,落户占地九十二亩。《屈氏族谱》记载:屈氏系山东小云南人。顺治八年,由小云南迁至草河城落户,入盛京镶兰旗,随伊将军当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原居山东登州府黄县,清朝顺治八年,越海至州(今辽宁省盖县)小米寨下船,入左翼汉军镶黄旗第三佐领下所管当差,后入草河域定居。现陈氏已成为草河城地区满族大户。关于这次迁徙的原因,除奉诏者外,还有《王氏族谱》记载:父祖本山东蓬莱县人,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而离居迁辽阳落户本溪县,《谭氏族谱》记载:“始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之民,兹之灾荒,流寇侵扰,连遭岁歉,十室九空,天人交迫不得已而舍故居投瀛州,抵辽东故址居,创道启工筑室。“《高氏宗亲谱册》记载:本贯云南,耕读为业,一六四二年地方不靖,“见他处犹轻,惟云南为甚,始避于山东登州府蓬莱,后因豪强聚重,掳掠良民,于是越海迁辽阳。对于此次迁徙关外的汉人,编入八旗汉军的原因,《谱册》说:“当初地广人稀,非旗人不容播种,是以康熙二十二年(1683),入沈阳汉军镶白旗界三佐领下,开占红册地”。《贾氏谱书》记载:本氏原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在清定鼎之,长支居于山东:次支、三支拨往关东,占领土地,更姓贾氏,归于顺承郡王府阿立本牛录壮丁,后拨汉军沈阳鑲红旗充差。《马氏族谱》记载:马氏原居山东登州府栖霞县马家营子,清顺治十二年(1656),迁盛京城北。二世祖时奉命迁到辽阳城东大汤河镶红旗界观音阁(今本溪县小市满挨镇).属盛京内务府满洲正黄旗,当鱼差。《金氏家谱》记载.原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顺治十三年,迁到沈阳北,后又迁到本溪县小市落户,在内务府当鱼差。《张氏谱册》记:先祖本贯小云南,后迁山东。清初二世祖宗龙由登州府跨海至广宁(今北镇县),又先后迁居新宾县南杂木沟聂尔库、新宾县大背。四世祖兄弟三人迁居今本溪县泉水满族乡赛梨寨村落户。现在张氏后代居住在赛梨寨、南甸满族镇马城子村、清河城满族镇东阳村等地。《田氏家谱》记栽,原居山东清初迁居汤沟(本溪县境)镶红旗碱厂居住。雍正四年入礼亲王府医六佐领下当差。满族家谱中反映出的向题有(一)在一六五一年清朝准许汉人出关垦荒种地,带来先进生广技术,本溪县的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至于一六六一年奉天张尚贤陈奏辽宁荒凉情况,则是从安全方面考虑,催促朝庭进一步采取措施,与上列家谱记载,可以互相补充。尤其是一六八七年以后,出关的八旗人丁大增加,形成了开发本溪具的主方军。(二)汉人迁居关外后,为能得到八旗王公贵族和官员的庇护,得以种田谋生,一部分投入庄田种地或当差,加入了满洲旗箱,一部分加入八旗汉军。俗称“投旗”入旗后,他们和八旗满洲同称旗人。不论是加入满洲入旗的汉入还是加入汉军八旗的汉人,他们的大部分与满族人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三百多年里在风俗习惯上和心理素质上逐渐与满族相同,终于成为满族的一员,这些人的大部分现在都报为满族,并得到政府的承认(三)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其籍贯有两种,一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后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从满族家谱提供的线索来判断,所谓“小云南”泛指山东蓬莱“一带地方并非现在的云南省地方。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满族迁入本溪具的第三次高潮

一六八六年,清康熙皇帝将锦州、凤城等八处荒地,分拨旗丁与民丁给牛屯垦,每十六丁内,二丁承种,余十丁助给口粮农具。清朝在平定“藩”叛乱后,为抵御沙皇俄国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入侵又调拨大量八旗官兵前往驻防。据统计一六八六年东北驻防旗兵丁一一、0一八人,一七三五年达到三七、二五七人,五十年中增加了三倍半,连同八族官兵家口计算,总数二十万人左右,于此同时,清朝还发遣三藩”余部到东北各地,充当台丁、站丁和官庄壮丁,开荒种地。另外,一六七一年清朝在吉林和宁古塔,将赫哲人、库雅喇人编为五十二佐领称为“新满洲”。“三藩”叛乱后,一半留守本地,一半内迁,一六七八年,三十一佐领分驻盛京、锦州、广宁,义州四城,各给房屋地粮,令其披甲种地,纳粮当差,总计户,壮丁四七一一名,眷属一万一千一百八十口,一六九二年,又迁海拉尔河的蒙古巴尔虎人到盛京,共二千二百七十三名内能披甲壮丁千余名,每百名编一佐领,先在牛庄、辽阳等地游牧后,拨往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七城各一佐领,盛京三佐瓴,共计十佐领。同年,又将吉林喀尔喀巴勒湖(巴尔虎)人编入佐领,还将伯都纳一带的锡铂人编七十四个佐领,并与达呼尔、卦尔察一四、四五八丁归盛京上三旗。一六九九年从齐齐哈尔调锡伯兵丁二干名移盛京,分居二十四处。康熙年间曾三次迁新满洲、巴尔虎、锡铂兵到盛京总计六千五百余人,连家属三万多人,占当时盛京所属城堡驻防甲兵总量一万三千人之半。到十八世纪初年,盛京驻防制度基本确立起来,以后驻防官兵略有增加。清朝一七九六年编纂的八旗通志》记载如下;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本溪县满族家谱中记载了一六八八年以后清朝派遣八旗官兵到盛京各城驻防的情况《赫舍哩氏宗族书》记载赫氏始祖生九子,其八子均留京师护卫各处,只有第九子都将军洼尔达拨往奉天,驻防凤凰域,而为本世系始祖。以后分居辽宁各地,其中一支今居住在本溪草河城满族乡黑峪村,至今已十余世,成为当地的满族大户。《章佳氏族谱》记载:章佳氏曾为皇亲。三世祖罗塔女儿哲因格格、次女詹泰格格“聘与太祖皇帝正宫皇后”章佳氏先居长白山后迁新宾,顺治元年,部分族人“从龙入关”。康熙四十年(1741)章库长子九世奉政大夫(《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为防御)观彻居住风凰城(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为佛满洲正黄旗元山牛录下人,推算观御一族约在康熙朝中期迁居凤域后有两支迁本溪县落户,其后代至今仍居住在凤城县和本溪县的草河城满族镇、草河口满族镇,今已改姓为车氏或章氏。《赵氏家谱》记载赵氏康熙三十三年(1694)拨碱厂为驻防边门陈满洲兵。所谓边门兵是守卫辽东柳条边门之兵。顺治年间,清朝从明朝辽东边墙碱厂边门向东北扩展至今新宾县东三十里的旧门村,又折而向北至威远堡挖壕栽柳枝,柳枝长成树而成为屏障,称为柳条边,清朝沿柳条边初设边门二十一个,以后又有增减。这些边门构设在交通要道上。原碱厂边门遗址在今本溪县东营房满族乡荒沟村边门自然屯。满语称加木禅边门。碱厂边门设满洲防御一人、笔帖式一人,领催五人、满汉八旗兵四十五人,隶属盛京兵部,统属于盛京将军。一六八一年,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陆续增派八旗兵丁前往东北各地驻防和垦荒。赵氏族人是在这种形势下被派往边门驻防的。这些边门兵边驻防边种地。至今,赵氏部分后代仍居碱厂。现在,仅聚居在赵家洼子(九龙村)及散居本溪县各处的约有一百余户,五百多人。《何氏家谱》记载:何氏族人于康熙二十六(1087)年由北京迁居岫岩,后迁往本溪县。清初,除清朝派遺满洲八旗官员兵丁驻防本溪县外,还有许多满洲八旗兵丁因各种原因迁居本溪县,其中达官贵人不乏其人。《吴氏家谱》记载:吴氏祖先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屡立战功,二世祖曾被封为义勇将军。世祖“从龙入关”,入镶白旗裕亲王府下。五世祖吴宗阿(即《吴氏家谱》编修人),在康熙四十五年赐进士及第,为候补主事。康熙四十五年在待选京职时,王命吴宗阿教习王子。年十月,吴宗阿被本佐领诬告受刑,几经审理,宜判无罪。为避仇人,吴氏被迫奉王命迁居关外,在本溪县山域子满族乡朴堡定居务农。后来吴宗阿本人迁回北京,留二子仍居朴堡。其后人共约七十余户,三百余人仍居住在这里。《赵氏家谱》记载:赵氏,满姓伊尔根觉罗,原居船厂軏啦(今古林省永吉)。顺治八年迁居牛心台大南沟落户,在金王府下四牛录当差。后人世居此地。《赵氏谱书》记载:赵氏,满姓伊尔根觉罗,为满洲正兰旗人,原居吉林省乌拉街。赵氏始祖于康熙年间(1662-:1721)迁居木溪县达背沟。后人有世居此地者,至今已有十三代,达三百余年,今还有人居住在达贝沟、翻身、下沟(今属本溪市溪湖区)等处,共计约有一百五十余户,七百余人。谱书中未说明赵氏迁徒的原因和具体时间。在康熙年间,乌拉是清军出征罗刹(沙皇俄国)时,造船屯兵之地。据实地调查,赵氏族人口述:赵氏祖先曾在罗刹之战时,与本部人失散,遂投奔辽东,到本溪县定居。《解氏族谱》记载,始祖先居吉林乌拉街。雍正四年(1727)命开荒来到辽阳东山(本溪境内),今本溪县小市满镇香磨村雍正六年(1729)开科打地,遂入满洲镶红旗属,归敬谨亲王分太牛录所管,随金王(敬谨亲王)“府当差。后人世代在此居住。《富姓谱书》记载:富察氏原居长白山,后移叶赫城。叶赫城主为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酋长所在地,今吉林省叶赫河流城一带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努尔哈赤先后统一扈伦四部。叶赫部大部分女真人迁居赫图阿拉(今新宾县永陵镇)。一六二一年,叶赫部人又进入辽沈地区。一六四四年,富氏世祖富当阿“从龙入关”在北京任世袭佐领。二世祖承袭佐领,住北京什驸马大街臭泥沟沿,后因误宫殿朝差,革去世袭佐之职。约康熙中后期(四世祖时),富氏已迁到辽阳新庄子,隶属盛京满洲镶红旗第一佐领,约乾隆初期六世祖拉色力迁居到兴京三家子(今本溪县富家楼满族乡三家子村)。其后代世居三家子至今已百余年。现今居住在三家子村约有八、九十户,加上本乡邻村及散居本县和本溪地区各处,共有一百五十余户、七百余人。《高氏家谱》记载,高氏满姓萨克达氏,原居吉林船厂乌拉街,后拨敬谨亲王府下当差,又迁入今本溪县偏岭满族乡小夹河等地。据小夹河高延松老人口述,高氏先祖于雍正四年,来小夹河插旗打地。在《东北各官署》档案《京都敬亲王府丁差、佃户花名册、地亩册》中记载了高氏三世祖高和睦领名一百五十八亩地。高氏后人世居此地,已以达四百余人。《关氏谱册》记载:关氏原居长白山后迁兴京,奉天。清初居北京,后又迁回奉天属满洲正白旗硕色佐领。雍正年间迁居碱厂边门驻防,其后代世居此地。据家谱记载清朝派往本溪驻防的宗族有九个,约占百分之二十七.五以上。因各种原因(某中包括以新满洲“人而迁移到本溪县的),从吉林乌拉街迁居本深县的有七个宗族,的占百分之二十一,第三次迁徒高湖迁入本溪县的满族共计十二个宗族约占百分之三十六。

(待续)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参考资料;《本溪县满族家谱研究》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家谱记述——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的由来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