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高星:那道埋藏着人类根脉的梁子)
时间:2024/04/24 22:32:45 编辑: 浏览量:次
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发布“考古中国”重大成果,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出土第三具直立人头骨化石的新闻被重磅发布,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外媒体做了密集的采访和报道。
作为学堂梁子考古专家组组长并已在遗址连续工作了4个多月的我,有幸成为该成果的发布人,并在其后受邀央视“新闻1+1”节目,对该头骨的发现过程与研究价值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与阐述。一时我因“郧县人3号头骨”而成为“网红”。
其实,我与“郧县人”结缘更早。1989年10月,我刚研究生毕业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在参加于北京房山举办的“纪念北京猿人第1个头盖骨发现60周年国际学术大会”期间,听说在湖北郧县(现在改称郧阳)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而且被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天元先生带到了北京,参会的少量专家有幸瞻仰了“郧县人”的尊容。我彼时尚不属于“专家”,无缘看到标本。由于当时一些地方单位对研究所的一些先生存有戒心,这具珍贵的人类化石未被拿到会上展示,有机会一睹芳容的人员很少。
后来听闻一向对地方同事热心帮助的“考古好人”贾兰坡先生观察了标本,根据化石上保留的齿弓形态初步认定属于南方古猿,并亲笔题写了“郧县人”三个遒劲的大字。这让我对该发现充满了羡慕和好奇,因为在中国乃至非洲之外发现南方古猿化石,那可是石破天惊的重大事件!
第二年,我听说从曲远河口(后正式命名为“学堂梁子遗址”,俗称“郧县人遗址”)又发掘出第二具“郧县人”头骨,愈发觉得神奇和向往。后来该发现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时风头无两。1992年6月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封面文章,宣告在湖北郧县发现两具成年古人类头骨化石。文章认为这两具头骨可能属于男性个体,异常硕大,保存基本完整,但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具有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混合特征,是亚洲大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更新世人类头骨化石,对于研究当时人类体质形态的多样性和不同地区古人群的演化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这两具百万年前先祖的头骨就这样以扭曲的原生态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出现在文章的显著位置中,无需美颜和整形,自然而然成为学术明星,并被诸多期刊和传媒转载、跟进。自此,“郧县人”走出了国门,在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被广而告之。
悠忽二十载,我与“郧县人”的缘分终于近了一步。2009年初夏。适逢郧县人第一个头骨化石发现20周年,我作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副所长,参与组织“纪念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了解了更多有关化石发现、发掘与研究的“内幕”,对其学术价值与地位有了更深度的理解。会间参观考察遗址时得知该道梁子(山岗之意)上原先有一座学校,故得名“学堂梁子”,悠然间对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肃然起敬。
当时梁子上长满了庄稼,田间一条通向遗址的狭长土路虽然刚被修整过,但仍然泥泞不平。初夏的天气已经炎热,烈日当空,炙烤的热度一如内心的向往和憧憬。眺望梁子南侧下方的汉江,汩汩东流,不免感叹这长天碧水间送迎过多少南去北来的历史过客?人类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始终喜爱逐水而居、与水为伴。水孕育了人类生命,也流淌出人类悠长曲折的历史。到了第一个“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凝视着发掘翻起的历经百万年积淀的老土和泥沙中星星点点的化石残迹,顿时产生一种回到祖宅老屋般神圣肃穆的庄重感。
2020年11月,“纪念‘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郧阳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如何推进对学堂梁子遗址和“郧县人”及其文化遗存的发掘、研究及保护与利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开展新的考古发掘被提到议事日程。我主持撰写的《关于古人类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的共识和倡议》成为大会的重要成果。该倡议指出:“学堂梁子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知名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地,是郧阳乃至江汉地区远古人类的家园。
这里出土2具近乎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这些材料是研究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扩散和东方古人群生存、演化及其后续发展的珍贵科学资源,对于延伸华夏大地的历史轴线十分重要”,强调“‘郧县人’遗址及其出土材料仍然有一些不甚明晰的学术问题,包括确凿的年代,‘郧县人’头骨的精确解剖学特点和内部结构,石制品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属性,动物资源被人类利用的方式和程度,古人类的适应生存方式等。这些遗留问题都应该通过新的考古发掘、研究以及对已有材料的进一步整理、分析加以推进和解决。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信息提取和分析的力度,加强学科交叉与合作,夯实学术基础,使相关的研究结论更精确、更有说服力,并不断探寻未知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与创新,为遗址和相关遗产的保护利用及科普传播提供更多的素材与信息”。
2021年初,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学堂梁子新一轮考古发掘申请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5月下旬,遗址发掘研讨与规划会议在郧阳召开。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勤院长邀请我担任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专家组长。我盛情难却下,带着与“郧县人”三十载若即若离的缘分应允了下来,随即与陆成秋领队及核心队员研讨、策划发掘计划与技术方案,至此我与“郧县人”终于以念念不忘终有回响的模式缩短了距离。会后的5月30日,一行人来到学堂梁子举行开工仪式,用系着红丝带的铁锹为新一轮考古发掘挖土开铲。仪式后,我与方勤院长、陆成秋领队到刻有“第一个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的碑前合影留念。方勤院长脚穿醒目的红袜子,显然是希望给新的发掘带来好彩头。他自己可能也未曾料到,当时“再发掘出一个古人类头骨”的碎碎念,竟然一语成真!
2022年5月18日,正在北京被新冠疫情搅动得心烦意乱的我接到陆成秋领队从学堂梁子考古工地打来的电话,得知当天上午在已经发掘了近一年的探方中出露“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详细询问、观看图片-视频、确定无疑是人类头骨化石的情况下,我立即兴冲冲地电话通知研究所的古人类学家邢松研究员和化石处置技术高手罗志刚高级工程师,准备开赴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5月20日,在 “520”的浪漫时节,我们三人为了所爱的“郧县人”驱车南下,一路奔袭,朝发夕至,在落日的余晖中抵达了学堂梁子考古工作站。
接下来是7天7夜“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防疫封控和与先祖“郧三”相隔咫尺却无法相见的虐心等待。好在云淡风轻,病毒未侵,解封后第一时间随领队来到遗址探方,拜谒半埋半露、端落在古老的土体中、目视东北方的先祖的头颅。那一刻,我们深深体味到作为考古人的幸运与神圣,内心激荡着对先祖的崇敬和对其慷慨馈赠的感恩。其后,我们便在“郧三”的注视下搭建考古方舱,在探方中精细发掘,在新建成的教室里为旧石器考古高级研修班授课,在梁子的坡坡坎坎上勘察、采样,直至做“考古中国”的新闻发布。
春去、夏来、秋临、冬至,学堂梁子上的考古发掘经历了两年的四季轮回。如今的遗址已经旧貌换新颜,1000多平方米温湿可控、功能齐全的考古方舱矗立在梁子中央,为考古队精耕细作的发掘和数字化观测记录提供了优异的条件;原先的土路已经拓宽并铺上了石子,车辆可从梁下的考古工作站直达方舱。
早晨,考古队员步履矫健地行走在这条平坦的路上,迎着东方天际光芒四射的一轮旭日,望着江面随风漂浮升腾的团团白雾,内心充满对新发现、新成果的憧憬;傍晚,迈着坚实的脚步回营,俯瞰着波光熠熠的江面,欣赏着远方秦岭山顶绚烂的夕阳和殷红的晚霞,心中充满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春天,这里遍地樱桃、枇杷,吃得队员们不思餐饮;夏天,棵棵桃树、枣树果实累累、蜜汁芬芳,下了工的考古队员钻进果林,大快朵颐,满载而归;秋天,山坡上柿子树的硕果黄澄澄金灿灿,秀色可餐,让人无酒而醉,无肉而欢;现在是初冬时节,漫山遍野的野菊盛开,满地金黄,争奇斗艳,队员和乡亲们采来制成饮品,一口喝下,满腹芳香!在这里工作,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忘了世俗的功利,忘了尘世的喧嚣。
学堂梁子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埋藏着至少三具直立人的头骨化石,出土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批古人类制作与使用的石器。这些材料,是先祖的遗珍,是远古人类生存演化的实证,是书写悠长历史的神秘字符。有了它们,我们才知道在文字诞生之前尚有超过99%的史前历史,才有可能去探寻人类的由来及其演化脉络,才会在一次次的探考与思索中一步步破译人类自身的奥秘,总结文化发展与社会演变的规律,从而知古鉴今,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来自历史的参照与智慧。
学堂梁子的神奇还在于一系列数字的巧合:第一具头骨化石发现于1989年5月18日;新一轮考古发掘于2021年5月18日进场,设立总基点并划区布方;第三具头骨化石又恰好在2022年5月18日重见天日!这一串儿巧合或许并非有所寓指,但给了考古人欣喜、回味、传诵与遐想的空间,也为学堂梁子的发掘与研究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
这道埋藏着人类根脉的梁子,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阶地序列和系统的古环境信息,出土的人类化石、生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极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发掘期间我们在附近开展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在该梁子的多级阶地上发现古人类生存的蛛丝马迹,在江对面的大树垭村所在的梁子上发现更多、保存更完好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和丰富的动物化石。这些遗存表明该地区在远古发生过不同时期、不同人群频繁的迁徙与狩猎-采集活动,汉水是孕育华夏民族和东方古文明的另一条母亲河。
学堂梁子遗址所在的秦岭及汉水中上游河谷是我国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人类演化圣地,在陕西蓝田上陈村附近发现的约212万年前、非洲之外年代最早的石制品,距今163-115万年间的公王岭蓝田猿人头盖骨,在湖北境内发现的约100万年前的郧县直立人和大约同期的梅铺直立人、约50万年前的白龙洞直立人,约10万年前的黄龙洞早期现代人和150余处旧石器时代各时段的考古遗址,都分布在这一地区,构成200万年以来人类迁徙演化的廊道。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这一山川地域适应生存、劳作繁衍,谱写了一曲曲开拓奋进的凯歌,埋下了一层层实录历史的珍宝。
学堂梁子,注定会有更多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宝藏,等待考古人去探索,去发现,去破译。
作者:高星
(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编辑 | 卢 阳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
二战是哪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
浏览:29 2024-05-09
-
-
孙俪微博(孙俪发微博,晒8岁儿子与邓超的对话,网友大笑:能自力更生了)
浏览:31 2024-05-09
-
-
含有兔的字(“钱”“兔”无量、大展鸿“兔”……谐音梗祝福语火遍全网)
浏览:26 2024-05-09
-
-
月上中天(定风波:词林正韵五阕)
浏览:25 2024-05-09
-
-
香港一级黄色片(她为了红不惜拍大尺度片,性感豪放大胆敢脱敢露)
浏览:23 2024-05-09
-
-
上市时间(上市之路一波三折,留给万达商管的时间不多了?)
浏览:24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