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利亚尼(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时间:2024/04/24 22:02:17 编辑: 浏览量: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本期评点展览有上海博物馆“ 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此展在博物馆大堂内,向公众展现了古风时期的希腊文化;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承”不仅展现了这位清碑学大家的篆隶大字,还展现了其书稿、诗卷等;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莫迪里亚尼回顾展”则讲述了艺术家的故事。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莫迪利亚尼回顾展

展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展期:2017年11月23日-2018年4月2日

票价:免费

点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作品回顾展上展出的一些肖像画,其中包括一幅毕加索和12幅裸体画,这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莫迪利亚尼回顾展,也是一场令人静下心来观赏的展览。

评星:四星

第一间展厅中展出的是莫迪利亚尼的肖像画。1906年,一个从里窝那(意大利西岸港口城市)来到巴黎的西班牙裔犹太人,满怀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展厅中挂着一幅作于1915年的画,这是一幅尺幅很小,单一的,颜色暗淡的作品,艺术家把自己描绘成皮埃罗(Pierrot),一个忧郁的、充满悲喜剧色彩的形象,这个形象在绘画中通常用来体现鲁莽以及那些拥有追求但是注定会徒劳无功的人。就是这样一幅画,被画家描绘的谨慎而又节制,这也是一场优秀展览的预兆。

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自画像,1919年

综观现在其他的许多展览,有的展览太吵太闹,有的展览看上去又很混乱,还有的展览则充斥着无谓的文献资料、过载的信息。有时你只是渴望拥有一个安静的机会来好好欣赏作品。而这个展览显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它刚刚好,不多不少,所有的作品被策展人分布在10个展厅中,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而位于创意中心的第五展厅则展出了艺术家在1911年到1912年间创作完成的9件雕塑作品。为什么创作时间如此之短?也许这要归结于莫迪利亚尼小时候的哮喘。他的一生饱受疾病的摧残,要从事一项尘土飞扬的工作(雕刻)对他虚弱的肺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艺术家雕刻的这些小头像又是如此完美,在它们的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一种现代与古老之间精妙的平衡感。

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珍妮·赫布特尼》,1919年

尽管莫迪利亚尼的创作范围很窄,但是他所创作的这些作品是他短暂一生中最美丽的东西,并且永远地被留存了下来。而死于酗酒,情人自杀等悲剧都无法撼动他的天才地位。在他最后的几件作品中,虽然显露出了一些因为他的手和眼睛衰退而不受身体的控制的迹象,但是他开始寻求一种新的作画方式,作画范围往往很小,一次只描绘一种东西,用超乎寻常人的强度来熟练它,他常常画的很快。为了描绘出一些人物的特征,他冒风险把这些变成了漫画形式:荒谬细长的鼻梁,鼻梁因为被扭曲所以升高了不少, 柱状的脖子,空虚模糊的一双眼睛充满了忧郁;那些面庞,通常是在一个易碎的斜面上,被塑造成像是一种平滑的可以吮吸的硬质糖果。当然还有那些充满特色的颜色,这种颜色非常接近生鲑鱼的色调。最后得到的作品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你完全不可能把这件作品误认为是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编译/孟悦)

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

展期:2018年1月11日-4月8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大堂

点评:此次展览以微型展览自称,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两件展品放在大堂展出毫无疑问是非常合适的,又十分讨巧。然而,两件有代表性的展品也无法很好的展现希腊古风时期的雕像和陶器的发展,略显遗憾。

评星:三星半

此次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以微型展览自称,此微型并非指大小、而是指展品数量。2件展品,这数量或许是如今各种类型的艺术策展人都不会去想的数量,而上海博物馆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

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大堂中的展厅

展览“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将展览搬到大堂。虽说因三个特展而导致展厅紧缺,但不得不说,这个展览很讨巧。其一,大堂的空间的确能在不妨碍观众行走的情况下展现这样少量的文物,而就如希雅典卫城博物馆或大英博物馆那样、这些文物适合在明亮显眼的位置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诚如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先生在开幕式上所言,虽仅有两件展品,但却是古希腊文化的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从题材上看,两件展品分别与希腊神话中两位最著名、也最受人喜爱的神——雅典娜及狄俄尼索斯相关;从功能上看,作为献祭品的科拉雕像和储存日常用品的舞乐图瓶画器盖分别展现了古希腊的宗教祭祀与日常生活这两个侧面;从材质上看,科拉雕像以来自帕罗斯岛的大理石制作,而舞乐图瓶画器盖则以陶土制作,展现了古希腊工艺作品中石质雕像和彩陶这两个极具典型性的工艺门类;从展品的气质风格上看,科拉雕像反映的人物形象典雅端庄,舞乐图瓶画器盖则描绘了狂欢景象,这似乎又是古希腊文明和希腊人血液中二元性特征的诠释。

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展览虽巧,但对于一些真正热爱古代希腊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这样的微型展览也存在一定缺陷。以雕像展品而言,希腊古风时期的早期雕像保留了部分埃及艺术影响的痕迹,线条相对僵硬。而善于求变求新的希腊人,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逐渐向写实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结合迅速前进,无论是少年库罗斯和少女科拉的雕像上,从体态,装饰的雕刻,又或是对细节的处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一件雕像展品显然无法展示古风时期的雕像的演变过程。此外,希腊陶器也有其特变的演变过程,早期以红色做底,绘以黑色形象,称为“黑绘”;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以黑为底,形象用浅红色描绘,名为“红绘”。而一件陶器恐怕无法形象的展现这一点。(文/小鹿)

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承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点评: 展览内容充分、策展完整。何绍基被公认为晚清碑学大家,展览无疑呈现出一些精彩的篆隶大字作品,而同样精彩的还有小行草的书稿、诗卷,看似随意写来,却是匠心独运、一派天机,使展览不止是“碑学”大名下的一边倒风格。

评星:四星

北京画院对齐白石的收藏与研究重点一以贯之,而本次和多个机构合作、引进何绍基的展览,也有此意,正如展览题目中着重强调的“湖湘传承”一样。作为何绍基的湖南同乡,齐白石曾在自述中介绍,“以前写字是学何子贞的”,他也确实曾临摹何绍基(临作藏于湖南省博,本次展示了复制品)。

话说回来,整个展览是内容充分、策展完整的何绍基回顾展。何绍基素来被公认为晚清碑学大家(1799-1873),而展览中也确实呈现出一些精彩的篆隶大字作品,但也许更为精彩的是小行草的书稿、诗卷,看似随意写来,却是匠心独运、一派天机。其牵丝映带,笔断意不断,反倒是帖学的风度翩翩,或至少也是碑帖结合的典范,而非“碑学”大名下的一边倒风格。

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刻本与文献展柜

展览由四部分构成,前三部分展现何绍基的综合学养、临古历程及书法传承,集中在北京画院的三层展厅,第四部分全部展示他自成一家的各种书体作品。此种书法史人物的勾勒与叙事,和前不久在故宫武英殿展陈的赵孟頫展览遥相呼应。同样相似的,是展览中文人墨戏与文人雅玩的并置,即为单调的书画作品配上些古代文人的生活用物,如书桌、瓷器与花草等等,使之相映成趣。这些细节的添加,丰富了书画展览的的策展样式。

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临《道因法师碑》

回到何绍基作品本身,他的学书历程按脉络有清晰呈现。早年师法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有临作展出,法度严谨;楷书师魏碑《张黑女墓志》,后师颜真卿,展览中的《泉山墓表》卷的颜体风格十足;他的行书也尤得力于颜真卿,如《争座位帖》,而展览中便有集此贴字所书龙门对一副;晚年用心篆隶,尽管所临《张迁碑》未得展示,但有《华山碑》和《礼器碑》,从其落款可知,此幅临作已是第四十三通《礼器》!

评展|用十个展厅回顾莫迪利亚尼:机敏、节制、谨慎而又精妙

《苦雨喜晴》诗稿

何绍基绝非“书法家”即可概括,作为清末文化精英,他涉猎广泛,亦有文人风骨。所幸,展览将多面的何绍基也呈现了出来。在展区的一侧,便有文献展柜,陈列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的刻本,其中有他的诗作两千余首、文章三百余篇;又有展陈何绍基简笔绘制勾勒的树石,落款记曰“何绍基学画”,能看出,确实是在“学”;还有一展柜,专门陈列他收藏的各种印章,皆是秦汉、魏晋的古印。我们也许可以以《苦雨喜晴》诗稿作结,既能体现何绍基行楷的精妙,亦可体现他的社会关怀。此诗作于他辞官之后不久的乙卯年(1855),赋闲在家,苦雨降临,尽管酿成水灾,却不解他处的民间“苦旱”;感慨吃不下饭之余,他却又无可奈何。诗末曰:“吴楚久用兵,农器无时铸。吾蜀幸安晏,征索烦财赋。天时乃若斯,每饭屡投箸。” (文/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