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林昭罹难55周年:那美好的仗,她已经打过了)

时间:2024/04/24 20:25:14 编辑: 浏览量:

1957年春天,一个年仅25岁的女青年,曾写下这么一段话:

“鲁迅先生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如果没有第一个,也便没有后来的,也仍然没有路。而那第一个遵着遥远的火光,走进没有路的地方去,直到倒下去,还以自己的鲜血为后来者划出了道路的人,将永远、永远为我们所崇敬。只要这条路存在一日,走在路上的后来者,便再也不会忘记他的姓名!”

这位彼时的女青年,她叫林昭。至1968年4月29日罹难,她仍尚未满36周岁。当时的她,还是个未婚的姑娘。今天,2023年4月29日,是林昭55周年的忌日。

林昭罹难55周年:那美好的仗,她已经打过了

或许不少人都曾听说过关于林昭的这么一件事。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枪决于上海龙华机场。第二天,一名警察到林昭家里,跟其母许宪民说了三句话:

“我是上海市公安局的。林昭已在4月29日被枪决。家属要交5分钱子弹费。”

据说许宪民在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刻晕倒在地。有人说,她不久后就疯了。7年后,这个当年坚定的抗日分子,热情帮助过革命的民主人士,死在上海外滩街头。

而早在林昭被捕以后,她的父亲已自杀身亡。

1932年12月16日,原名彭令昭的林昭生于苏州,其父彭国彦曾任吴县县长,母亲许宪民中学毕业即追随其兄许金元参加革命。

中学毕业后,林昭不顾母亲反对,于1949年7月考入了享有新中国新闻干部“革命摇篮”之称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5年春,林昭参加了北大诗社,任《北大诗刊》编辑。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林昭成为综合性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

在随后开展的“反右”运动中,林昭本可以置身事外。但在看到有同学被批判时,她挺身而出。根据记载,1957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夜晚,在北大东门外的马路上,一场批判舌战正在展开。张元勋因为贴出了北大的第一张大字报,而处于猛烈攻击的焦点,讨伐进行得“声嘶力竭,语无伦次”。

这时,一名女学生跳上桌子,夜色中,她沉静的女中音使会场顿时安静下来:“今天晚上的会是什么会?是演讲会还是斗争会?斗争会是谈不上的,因为今天不需要斗争。斗争谁?张元勋吗?他有什么地方值得你们一斗?”

话音未落,一声怒吼从黑暗的人群中传来:“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谁?你有什么资格问我?”她停了一下,接着说:“你记下来,我叫林昭。林,双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

人群中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她稍停,又说:“告诉你:今天刀在口上也好,刀在头上也好,既然来了,就不考虑了!”

对于当时的情势,林昭深感痛苦和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有思想、敢作敢为的同学被说成是“疯子”和“魔鬼”?

那个夜晚成为林昭生活的转折点。不久之后,她被划为“右派分子”,并因此没能毕业。

事后,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了过来。于是她又被认定在对抗组织、 “态度恶劣”,被加重了处分——劳动教养三年。后因新闻专业副系主任罗列怜其体弱多病,冒险为之说情,林昭才得以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 “监督改造”。

1959年,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剧,请假要求回上海休养。通过调养,林昭病情渐有好转,并在上海认识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顾雁、徐诚,当时兰大的张春元等人,正在准备筹办针砭时弊的《星火》杂志,随后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鲁米修斯受难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发表。

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员,都被抓捕。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狱。

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医,期间她曾要求上海的无国籍侨民阿诺,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带到海外发表。

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狱。在狱中林昭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狱中,没有笔和纸,林昭竟然都是用血在白色的被单上写作,计有20万字之多。

1968年4月29日,随着“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林昭由原来的二十年刑期,加判死刑,立即执行。在接到判决书后,林昭留下了最后一份血写的遗书:

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正义的宣判,于林昭罹难后12年后到来。1980年,上海高级法院经过复查,宣布林昭无罪。

判决书是这样写的:

林昭于一九六五年五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现经本院复查查明:林昭在一九五八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因精神上受到刺激,一九五九年八月开始患精神病。嗣后,曾以写长诗、文章等表示不满,并非犯罪行为。一九六五年对林昭以反革命罪判处徒刑显属不当,应予纠正。林昭被错判服刑后,精神病复发,又曾用写血书、诗歌、日记以及呼喊口号等表示不服,一九六八年将林昭在病发期间的行为又以反革命处以极刑,显属错误,应予纠正,据此本院特重新判决如下:

一、撤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一九六二年度静刑字第一七一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一九六七年度沪中刑(一)字第一六号两次判决。

二、对林昭宣告无罪。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一九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林昭的大部分朋友是在中央为“右派”平反后开始相互联系时,方知林昭早已不在人世。北大的部分同学和老师在1980年年底为林昭召开了追悼会,没有骨灰,只摆放了一束林昭的头发,和一张遗像。照片上,林昭梳着两条麻花辫,双眼沉静、忧伤而略带笑意。

在此次追悼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副无字的挽联———

上联是:?下联是:!

1981年初,人民日报发表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等人写的长篇报道《历史的审判》,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

也许在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对上述这一切将难以置信,但不幸的是,它确实是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曾经为它感到极度的羞耻。请不要轻视这种羞耻吧。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苏州灵岩山。

林昭罹难55周年:那美好的仗,她已经打过了

每一个时代,或许都有那种看似飞蛾扑火一般的殉道者。西方的《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公义的冠冕已然为林昭存留。在那个荒谬且没有英雄的年代里,她的选择,是坚定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