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这两个省份才是主力担当)

时间:2024/04/24 19:19:02 编辑: 浏览量:

提起连接中西方的商道,很多人会想到丝绸之路。这个古老而又漫长的商道又有陆地和海上之分,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从我国东南沿海出发,到达东非和欧洲,中间经过的最重要的区域就是东南亚半岛和南海诸国。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这两个省份才是主力担当

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了中国与各国的贸易,也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推动了下南洋现象的形成。

华人下南洋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唐代时人数增多,宋元时小有规模,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达到高潮。华人到南洋大致做几件事:一是进行出使、交流等官方活动;二是开展贸易、交换等商业活动;三是外出务工,谋求生活;四是移民迁徙。时间越靠后,经商和迁徙的人数越多,尤其是在近现代,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很多人也将其称为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这两个省份才是主力担当

华人下南洋来自全国大部分的省份,但以福建、广东两省的居多,统计数据表明可以达到95%以上。一定程度上说,福建、广东两省人群才是下南洋的主力。

在古代相对落后的航海技术下,穿越海洋往往意味着有去无回。为什么这两个省份的人又偏好下南洋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首先,要得益于地理便利。闽、粤两省海岸曲折,百姓向来与海相习,这是内地所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东南亚等南洋地区较近,来去往返相对方便,相对于拉美大陆,他们更喜欢下南洋。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这两个省份才是主力担当

其次,这与省情有关。福建、广东两省,尤其是福建多山和丘陵,一直到近代都是交通不便,农业落后,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所以只能被迫下南洋;而北向回看,江浙地区、黄淮海流域,以及广袤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台,土地肥美,适合大规模耕种,于闽粤相比,人们是缺少出海冲动的。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这两个省份才是主力担当

再次,大海虽然凶险,但福建、广东人骨子里有一种冒险精神。对于他们而言,要突破山的阻扰,大海便是最好的出口。在古代,闽粤百姓出海贸易屡见不鲜,即便是在实行海禁的明代,也是冒险走私生意获利。《明史》就曾记载:土人以珠与华人市易,大者利数十倍。

当然,还有一个外在因素。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本身就人多地狭的福建、广东更为严重,百姓为了躲避战乱,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纷纷到南洋谋生。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这两个省份才是主力担当

由此可见,下南洋既是客观所致,也是现实需求。到南洋之后,他们的情况又怎样呢?

以闽粤为主体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他们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构建起中国与海外贸易的网络,并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成为东南亚诸国经济贸易的支撑;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华人从事手工业、种植业和渔业,是东南亚国家持续发展的人口支持。

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潮之一的“下南洋”,这两个省份才是主力担当

值得一说的是,随着下南洋现象的持续,华人在东南亚诸国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有华人血统。而这一切的源头,要归功于先民们努力开拓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