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国(东周小国史——郯国)

时间:2024/04/24 18:39:14 编辑: 浏览量:

#文化历史解析#

郯国,是周代鲁国东南部的一个特别古老且“文明”的国家。说郯国“古老”,是因为郯国建国时期可能在夏代之前的史前时代;说郯国“文明”,是因为它文明底蕴可能比鲁国还深。

根据就是《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郯子朝鲁,鲁国的三卿之一叔孙昭子就询问郯子;“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翻译一下就是;“据说少皞氏曾以鸟来命名古代的官制,他是怎样做的呢?”

郯子回答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具体话语很长,不过郯子对以“鸟名为官”的问题回答的十分具体,也说明郯国在“组织分工”方面有大量经验。而“组织复杂度”越高,说明这个“郯国”文明程度越高,所以孔子就向郯子求学,并发出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的感叹。

东周小国史——郯国

郯国在西周之前的历史不可考,只知道郯国属于东夷族的一支。这里的“夷”是以中原为中心对它的称呼,任何文明都会以自己为中心,而边缘其它“文明”,东夷族不会自称“夷”。

中国文明源有多个,其中以夏周为一支,属于西边;以东夷为一支,其中的代表为商,属于东边。这二支文明经常性发生摩擦,比如在夏朝时,东夷族的有穷氏后羿就夺取了夏朝的天下,后由少康复国。

说商是东夷的一支,是因为商朝也以“鸟”为图腾,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上文中郯子回答“鸟为官名”,也说明“鸟”类图腾对东夷族影响极大。

不过整个东夷族与商朝的关系并不好,二者经常爆发冲突,且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力量被牵制在东夷,被西周钻了空子。

而在整个东夷族中,属郯国相当特殊,因郯国不好斗,西周初年直接投靠周朝,出土的青铜器“作册夨令簋”上有一段铭文——“隹王于伐楚白(伯),才(在)炎。”

后人考证,这是周成王伐淮夷,而在郯国设置前线军事基地,作为伐淮夷的中转站。而周军能在郯地布置军队,说明郯国在西周早期已经投靠了西周。

春秋时期的郯国

周平王东迁后,尽管保住了王室血脉,却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许多国家开始不听周王的号令而割据一方。但周朝的礼乐思想并未完全解体,人们从思想上依然认为周天子是名义上天下权力的中心,只是这个名需要实力的支持,才能号召天下诸国,于是霸主应时而生。

整个春秋之世出现“一王一霸”的格局。

郯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远离中原争霸区域,所以远离战争。整个春秋初期,只有宋襄公兵临东夷地区,随后迫使曹、邾两国会盟于曹南,又让邾文公拘鄫国国君。最终宋襄公决定将鄫子用作祭品,祭祀雎水(泗水的一条支流,流经豫鲁苏边界)边的社神,以此来要挟东夷各国臣服(郯国亦在其列),朝会于宋国。

好在宋襄公争霸失败,宋国无法进行下一步行动,郯国和其他淮泗诸国也幸免于难。

东周小国史——郯国

到了春秋中期,大国间斗争更为激烈,而处在其中的小国更是摩擦不断。不过,郯国属于异类,它是一个尚礼仪、崇仁义之邦,并不好战,再加上地处淮泗地区,但它身边又有一个好战的邻居——莒国

《春秋》鲁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整个事件是鲁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莒与郯不和,莒攻击郯。鲁公和齐惠侯调解,莒国不答应,鲁公遂伐莒,夺取莒国的向邑。

当时,正值楚国崛起,问鼎周王,晋国衰弱,而齐国陷入内乱至今未恢复,而鲁国从鲁文公十四年(前 613)到十八年(前 609),四年间就爆发了两次弑君的内乱

整个淮泗地区除齐鲁外,就属莒国实力最强,且最好战。莒国又是郯国东北方的邻国,莒国扩张的矛头自然指向郯国,早在鲁隐公二年(前 721)时,莒国就曾攻占向国,与郯国接壤,且莒国不朝(服)齐鲁。而齐鲁为防止莒国作大,当然会出面“调解”。

此次“鲁平郯莒”后,整个淮泗地区陷入微弱的平衡中。郯国虽弱,但有齐鲁二国保护,莒国虽强,但不敢轻易再启战端,而齐鲁二国虽是大国,毕竟与郯国有段距离,且二都均有“邻居”牵制,如邾国,与莱国。

这种状况,直到吴国的崛起。

东周小国史——郯国

《春秋》成公七年:“吴伐郯。”

《左传》成公七年:“吴伐郯,郯成。”

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吴国北上争霸,地理位置优越的郯国就成了必夺地方。郯国无力抵抗,只得与吴讲和,向吴臣服,成为了吴的属国。

《春秋》成公八年:“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人、邾人伐郯。”

次年,中原霸主晋国因不满郯国向吴国臣服,遂联合诸侯伐郯。

这个事件被称为“吴晋争郯”。

整个春秋时代,以晋楚二大霸主争霸为主线,而晋国为对抗楚国选择扶植吴国,使楚国的力量被分散于南方。晋国为不破坏晋吴联盟,主动缓解双方关系。

鲁成公十五年(前 576年),晋率诸侯与吴会盟,与吴交好,晋吴各退一步,晋国放弃郯国,而吴国不再北上与诸侯争强,自此郯国正式成为吴国的属国。

“晋吴争郯”后,吴国与晋国势力暂时退出淮泗地区,晋楚关系也开始缓和。但大国的退出却使淮泗地区变得更加混乱。

先是鲁襄公四年(前 569),鲁国获得晋国同意,将鄫国作为自己的属国。随后莒国和邾国进攻鄫国,鲁国又出兵入侵邾国。

鲁襄公十二年(前 561)鲁国吞并邿国,到鲁哀公时又灭掉了鄅国。淮泗各国恐惧,纷纷朝贡鲁国。郯国虽然是吴国的属国,但此时吴国仍与南方的楚越纠缠,无暇北上,孤立无援的郯国为了存活只得同鲁结盟,进献朝贡。

公元前 526 年,解决完北部莱国等东夷族群后,齐国挥师南下,入侵泗水南部的徐国,同时经略其他泗水小国,淮泗小国(包括郯国)只得再朝齐。

郯国更是又朝鲁,又朝齐,也就在这时,郯子朝鲁,鲁国大夫问出;“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这个问题。

郯国灭亡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代替吴国北上争霸。

《清代简》载;“越公与齐侯贷、鲁侯衍盟于鲁稷门之外。越公入飨于鲁,鲁侯御,齐侯参乘以入。”

越国实力强大,将齐国与鲁国打服了。一时之间,鲁侯为之驾车,齐侯为之陪乘。

而越国能使齐鲁臣服,一些淮泗小国如郯国也不会例外,自然成为了越国的属国,甚至还有可能直接灭国。

所以《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四年(前 412 年),越子朱句灭郯,以郯子鸪归。”

但到了战国早期,郯国仍见于史书——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关于郯国复国的原因,后人大都推测为越人仅绝其君嗣仍存其社稷或绝其社稷存有土地。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郯国已无复兴的可能,只能再次等待灭亡。


郯国,在东周小国中相当另类,它虽出身东夷族,但本身文明相当有水平,连鲁国也夸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郯君的学问甚至吸来孔子的求师。其次,郯国本身不好斗,是一个相当平和的国家,这与四夷好斗的性质完全不符。最后,郯国虽“文明”程度较高,但仍保留殡葬的传统,这与周文明是不一样。

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恐怕要向上追溯整个东夷族的文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