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遍布在华州的“堡子”)

时间:2024/04/24 16:02:30 编辑: 浏览量:

“堡子”今昔

作者 李吉超


常在乡下跑,笔者对“堡”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千年来,它一直伴随着北方黄土地人们的居住形态的进化而发展而存在。所以,它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独享独用专用汉字。

遍布在华州的“堡子”

杜家堡 刘焕民拍摄

在渭南各地,习惯把过去村庄四周筑有高大结实土围墙的村子叫做“堡子”!“堡”是建在土堆高处居险而住的村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这样才能保护住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字形上看,是有人站在全村制高点,再外加一木橙的高度上,通过瞭望孔,向目下四处瞭望观察。“土”是基础,保是筑城的最终目的,以保护全村人的安全。还是有坚固,不可夺取之意。千百年来,“堡”字,保护住了我们大汉族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堡”字的形成历程,首先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实践创造,后才有字圣的科学总结,形成了今天广泛使用的“堡”字。


凡修筑有黄土城墙的村庄,多建在高处土丘之上,居高临下。人们习惯上把集聚在一起,围城而居的村子,叫“堡子”,称为“某某堡”。小堡子,只开一个城门;大堡子,开两个对称的城门。城门之上就是居高临下的城门楼,城门楼四周有瞭望孔,犹如坚固的碉堡一样。堡子,在地形位置的选择上,一般居土堆高处而建(利于排水);还有以地形而在半坡上修筑的“堡子”;即使建在平塬上的“堡子”,为安全起见,在城周围也有护城壕沟为障。无论南北地域,大、中城市的城墙多为砖土或石砖土结合的墙体,用来筑防御性城墙。我们的先人们,不仅将城墙用在城市和乡村上防御工程上,还用在了江山防御上。如:各朝各代在广袤的北方崇山峻岭间修筑的万里的长城。在古代,对守卫方一圣土,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却是“堡”字丰富的内含和外延!

遍布在华州的“堡子”

老官台 刘焕民拍摄

在渭南,“堡”也因地形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尽展风采。如:华州区瓜坡镇故城村的堡子,以坡度不大的半坡而建成,东城墙和南城墙临高而筑,北城墙和西城墙,原本在斜坡上,在斜坡再远点,似乎和城墙高低平齐。先民们,为安全起见,因筑城取土,人工挖成了6米深20米宽护城沟,又曰“北沟”;三留村的西堡子,俗称“架板堡子”,完全建在一相对高度差很大的斜坡上,像放东西的架板一样,一台比一台高,才叫成了这个别具特色的名字。一台比一台的高差为5米,凭险而建,坚固易守,攻取十分不易;湾惠村的马穴堡,却建在一个山角的脊梁上,也是凭险而建,三面凌空,地形更加险要,安全系数极高。这些村的堡子,都是很有个性的“堡子”典型。总之,建在北方乡村的堡子,形态多样,千差万别,绝大多数堡子都建在地形较高的地方,以自然地形而建。尽展了各形“堡子”的亮丽风采。


1949年以后,人民安居乐业,绝大多数保留使用了千百年的城墙均被人为拆掉了,残缺不全留遗迹的城墙村,仅为个别村庄。大凡村名带有“堡”字的村名,必有城墙建筑。而村名不带“堡”字的村,也都有城墙防御建筑。也因为大自然资源的充裕,人们就地取材,为古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建筑材料。古人们,因地制宜搞村防建设。千百年来,古人创造性的筑城建筑,为保护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是防匪),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成为过去北方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遍布在华州的“堡子”

马家堡 网友供图

直至今天,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仍然有不少村庄的村名,仍带有“堡”字的村名,这些村名,都蕴藏着丰富文化故事和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居住这个村今人的莫大骄傲!你周围有多少个带“堡”字的村名?不信,你可整理整理!


图文来源:华山风骨

原文作者:秦获幸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