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怎么读(庙、宇、庵、观、寺、刹、祠、坛的区别)

时间:2024/04/24 14:50:10 编辑: 浏览量:

庙(拼音:miào),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称庙。现代汉语一般称佛教寺院为寺,但也有人称佛教寺院为庙。《说文解字》曰:庙,尊先祖皃(皃mào形貌,指牌位。)也。

庙、宇、庵、观、寺、刹、祠、坛的区别

东岳庙

宇(拼音:yǔ),最早出自金文 ,本义是屋檐,泛指房屋。引申义有空间、风度,仪容等。

庵(拼音:ān),庵是指圆形草屋,小庙。“庵”是形声字。字从广,从阉声。“阉”意为“关门”。“广”指“房屋”。“广”与“阉”联合起来表示“关门的房屋”。所以“庵”的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

寺(拼音:sì),会意兼形声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本义为持取,即“持”的本字、古字;可通“时”,义为季节;可通“待”,义为等待;可通“痔”,义为痔疮;可通“恃”,义为依仗;可通“志”,义为心志。《说文》曰:训寺为廷,即官府、朝廷,是假借义,寺庙是廷的引申义。《说文解字》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秦汉时期作为官署的名称、官员任职之所,这也就是“大理寺”作为古代司法机构的由来。

庙、宇、庵、观、寺、刹、祠、坛的区别

白马寺

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刹(拼音:chà),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佛寺, “刹”的本义是指土或土田,国土。这个字也是梵语 ksana 的音译。表示极短促的瞬间。

“刹”(shā)是形声字。小篆从刀(表示与刀有关),殺省殳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刹”。《说文·刀部》:“刹,柱也。从刀,殺省声。”(刹,幡柱。从刀,殺省殳表声。)表示止住、使停止。如“急刹车”。

观(拼音:guān),此字初文见于商代至西周时期 。读guān时,观本义指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别人显示。引申表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因“观”所见到通常是值得人们欣赏的景观,故又引申为观赏及值得观赏的景象。以上义由景象又可引申为观赏景物的建筑,作为名词读guàn。

庙、宇、庵、观、寺、刹、祠、坛的区别

白云观

观(guàn)为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观是朝廷宫门外高台上修筑的一种观望台,也可以在上面悬挂旗帜告示之类,又称为“阙”,宫门左右两边各一个。这种建筑最开始是具有军事防御作用的,后来逐渐泛化,类似的仿建筑也产生了,意思也就发生了扩大,泛指高大、华美的建筑。对于道教的庙宇也称之为“观”,例如“长春观”,实际都是指的建筑物。特指道教的庙宇,即道观。

祠(拼音:cí),形声字。字从示,从司,司亦声。“示”指“祖先”。“司”本义为“世代从事某专业”,引申义为“专业执掌”、“专职从事”。“示”与“司”联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本义: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引申义:名士伟人纪念堂。即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

坛(拼音:tán),其基本字义为:①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②用土堆成的平台;③僧 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④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 阵地;⑤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

庙、宇、庵、观、寺、刹、祠、坛的区别

水月庵

扩展阅读:

儒释道等建筑的成为分类

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场,庵和堂是尼姑道场。

道教:宫、观、庙、祠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

基督教、天主教称“教堂”

庙、宇、庵、观、寺、刹、祠、坛的区别

少林寺

佛教寺院是皇宫式建筑,道教庙宇是府衙式建筑,道教庙宇分:大庙、庙亭、小庙。

但福建闽南和台湾,佛教和道教已经融为一体。

从广义上来说,庙宇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庙宇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

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庙、宇、庵、观、寺、刹、祠、坛的区别

祠堂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园林地命名的,如明代睢州(今河南睢县)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其实是其在自己别业中所建供奉吕祖和八仙众神的道场。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