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风雨(她曾是央视纪录片导演,如今是写尽街头巷尾的作家“故园风雨前”)

时间:2024/04/24 10:51:57 编辑: 浏览量:

8月2日下午,在文轩BOOKS招商店,成都女作家杨云苏为自己的新书《巷里林泉》举办了签售会。

她曾是央视纪录片导演,如今是写尽街头巷尾的作家“故园风雨前”

作者杨云苏

这是她的第二本书。2017年12月,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幸得诸君慰平生》,所用笔名也是她的微博ID“故园风雨前”。关于为什么取这个笔名,现场也有粉丝提问。杨云苏说,因为开设微博账号那晚,自己刚好看了一部电影叫《故园风雨后》,“本想直接用的,结果注册的时候一看已经有人借用了,就改成风雨前了。”

但她也表示,看似偶然的取名,其实也暗藏个人的喜欢:她喜欢电影里的空镜头,并且心中也一直有片格外眷恋的故园——小小一片,自成天地,草木丰茂,雨水充沛。

她曾是央视纪录片导演,如今是写尽街头巷尾的作家“故园风雨前”

新书豆瓣评分高达9.2分

出第一本书之前,“故园风雨前”的文字在微博上便已颇受关注,现有84余万粉丝,可谓“网红”作家。而她的这本新书,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高达9.2分,深受读者喜爱。

杨云苏的文笔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极为丰富的细节描写,加上转折微妙的种种情绪,仿佛用文字推拉的特写慢镜头。

如果说幸福或领悟是一瞬间的感觉,那么她就最擅长把这一个瞬间给你停下来,一帧一帧地慢放,每个镜头、每个画面都细细咂摸、反复回味。她则半开玩笑地说,想用这种方式来“拖时间”。

从杨云苏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她迷恋动物和草木,也热爱生活的烟火气,对各种场景的描绘充满画面感,让人一边看一边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喜欢她的读者们最为赞赏的一点。

比如《巷里林泉》中有一篇“洗头”,她在阳台上看到一个小伙子蹲在路边,在很简陋的条件下洗头。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也能被她写得活色生香,趣味横溢。

只见他把头凑到壶嘴,右手把壶稍稍倾了一下,只流出来很少一点水就马上刹住。左手又去够飘柔,可瓶子搁得太远,无论胳膊怎么抻也够不到,他只得站起来去够。等手心里挤好一摊香波再蹲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头顶上打湿的那一块地方。太阳大,又有点风,那块地方肯定都干了吧我猜。香波糊上去没有水是揉不开也起不了泡沫的,果然,他只得又倾了一点水出来,然而这次没控制好,哗地一下倾多了,更糟糕的是水流一急全都被他蓬乱的头发支开去,前面分成几股直接落进下水道,后面一股灌进了脖领子,长驱直入后背后腰。

在7月13日的微博上,杨云苏写自己在路边看厨师炒菜:

他动作小而轻,单纯,节能,沉寂……他炒海椒肉片,红绿两色的二荆条对剖不掏籽斜切成匕首一样,又辣又锋利,从四面八方冲下去围剿哆哆嗦嗦的肥肉。肥肉吃不住打,交出源源不断的油。油混着生抽老抽,酱汁悄悄淹漫上去,眼看涝了。但蒜片雪片一样落下来,铁面无私,治水能吏似的,唰地一敛,呲地一收,海椒肉片水落石出。

津津有味的画面感,呼之欲出。

别光去“感受”生活,却没有真的去生活

现场也有不止一位粉丝问她:你怎么能有这么丰富的感知力?文字怎么这样富有画面感?

杨云苏的回答是:“感知力这个东西是可以训练的。”至于生动的画面感,则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多年来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所受到的训练。

她说,人们普遍以为,多情是天生的,“其实是可以训练的。你若想自己多情的话,你得见过世上足够多的情——无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还是通过书籍、电影等等文学艺术作品。”

同时她也提醒年轻的读者:“别光去‘感受’生活,却没有真的去生活。我能写出这些烟火气的文字,是因为我过的就是烟火气的生活,所有人到中年常见的烦恼,我一个都不少。”

前不久,杨云苏在成都开办了一个写作班,主题为“描述的快感”。活色生香的描述是她文字的一大特色。同时在活动现场,她也不忘提醒有志写作的粉丝们——“要用理性安排好你的感性。”

签售结束后的采访中,杨云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央视,在《社会记录》做了多年主编,然后调任制片人,2016年离开央视,“现在算是自由职业者吧,拍片、写作等都在做”。平时她生活和工作主要都在北京,成都则是时时回来的故乡,“这本书里很多内容都与成都有关,我感觉自己在成都的时候比在北京更有创作欲。成都的生活气息和烟火气,永远吸引着我。”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学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她曾是央视纪录片导演,如今是写尽街头巷尾的作家“故园风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