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宁素心(诗歌爱好者荐读,一文写尽诗歌的历尽艰辛和世事无常)

时间:2023/04/25 12:19:58 编辑: 浏览量:

诗歌爱好者荐读,一文写尽诗歌的历尽艰辛和世事无常

题是《游龙门奉先寺》,及读其诗起二句,却云:“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已”字、“更”字,是结过上文,再起下文之法。今用笔如此,岂此诗乃是补写游以后事耶?然则当时此题,岂本有二诗,而忘其第一首耶?我反复思之,不得其故。一日无事闲坐,而忽然知之:盖此篇乃先生教人作诗不得轻易下笔也!即如是日于正游时若欲信手便作,岂便无诗一首?然而“阴壑”“月林”之境必不及矣!夫此境若不及,便是没交涉。夫作诗没交涉,便如不曾作。先生是以徘徊不去,务尽其理。题中自标“游”字,诗必成于宿后。如是,便将浅人游山一切皮语、熟语、村语,掀剥略尽,然后另出手眼,成此新裁。杜诗为千古绝唱,洵不诬也!〇岂惟游山,即定交亦然。陶诗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必与之数晨数夕,而后斯人之神理始出。今日草草一揖,便欲断其生平,此胡可得?〇哀哉!今之诗人,若天幸作得此一首诗,岂有不改题为《宿龙门奉先寺》者耶!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灵籁,月林散清影。

人亦能知杜诗起句突兀,不能知此起之突兀也。看诗气力全在看题,有气力看题人,便是有气力看诗人也。〇日间一游,只为已尽招提,又岂知招提有境,乃在夜宿始见。信知天下事,多有迟之迟之而始得者。三四此即所谓“招提境”也。写得杳冥澹泊,全不是日间所见。“境”字与“景”字不同,“景”字闹,“境”字静;“景”字近,“境”字远;“景”字在浅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如此十字,正不知是响是寂,是明是黑,是风是月,是怕是喜,但觉心头眼际有境如此。向使游毕便去,岂不终失此境?即使不去,而或日间先作一诗,彼一宿之后,岂不大悔哉!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五写龙门,写其高。〇龙门山,一名关塞山,又名伊阙山也。六写奉先寺,写其寒。〇“云卧”字,对“天阙”,作实字用,犹言云堂、云房。今僧家禅坐处,多有此名。“欲觉”者,将觉未觉也。此时心神茫然,全不记自身乃宿高寒境界。吾尝醉宿他人斋中,明旦酒醒,开帏切认,此竟何处耶?被先生轻轻画出。“闻钟”“深省”,后人务要硬派作悟道语,何足当先生一噱?先生只是欲觉之际,全不记身在天阙之上、云卧之中,世人昏昏醉梦,不识本命元辰,如此之类,正复无限。乃恰当此际钟声訇然,直落枕上,夫而后通身洒落,吾今乃在极高寒处,是龙门奉先寺中也。所谓半夜忽然摸着鼻孔,其发省乃真正学人本事。若如世人所言悟道者,吾不知其所悟何道也!“欲觉”,何不“便觉”?写尽世人悠悠忽忽,欲觉不觉,而晨钟代为发省,是以学者乐与椎同住耳。〇玩此章法,则知三四句乃招提之境,而五六句乃招提境中之人也。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

题本赠人,而诗全写自己胸臆者,盖古者赠人之法:富者以财,君子以言,皆实出所有以裨益人。若后人信手横涂而题曰“赠某人”,实是用错“赠”字也!〇十二句诗,凡十句自说,只二句说李侯者,不欲以东都丑语,唐突李侯也。看他用意忠厚,如此类甚多。〇唐人诗,多以四句为一解,故虽律诗,亦必作二解。若长篇,则或至作数十解。夫人未有解数不识而尚能为诗者也。如此篇第一解,曲尽东都丑态;第二解,姑作解释;第三解,决劝其行。分作三解,文字便有起有转,有承有结,从此虽多至万言,无不如线贯华,一串固佳,逐朵又妙,自非然者,便更无处用其手法也。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厌”,足也,熟也。只此一字,供招已尽,犹言被东都教坏了也,于二年中学坏了也。三四,急承上文,写出厌足机巧人丑态来:未来东都时,蔬食一饱,颓然自乐;乃今二年,腥膻满鼻,饫闻足见,先之蔬食,不能复饱。写尽野人到京师不安分,不自得,无限苦事。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看他凭空用“岂无”二字,忽作一转。“青精饭”,只是脱身归山寻常蔬食耳,非真用陶隐居法也。七八二句,说出二年以前来东都本意,只因一“资”字,误尽志气人,使贫士无力学道者,放声一哭!夫所谓“大药资”,岂须多金哉?屋足盖头,田足糊口;韭毛竹笋,足可留客;粗纸中笔,足用抄书;则山林老死,人亦不来,我亦不出,诚大乐事也!只为缺此,勉来东都,冀得如许,便疾引去,又岂料一投苦海,更难拔脚,鹿鹿二年,了无成办。天下滔滔,谁不胸中抱此隐痛哉!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脱身”二字,情见乎词。盖其前之苦,其后之乐,皆不言可知矣!结妙,既已贺其脱身,随又自求脱身,以见东都脱身之难,以勉李侯不可再来,真是朋友规劝良式。〇李侯诗,每好用神仙字,先生亦即以神仙字成诗。

望 岳

(岱宗夫如何)

“岳”字已难着语,“望”字何处下笔?试想先生当日有题无诗时,何等经营惨淡。〇此诗每二句作一解读。

岱宗夫如何?

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盖此题非此三字,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题,亦用不着也!〇“夫如何”,犹云:“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一题当面,心手茫然,更落笔不得,恰成绝妙落笔。此起二语皆神助之句。

齐鲁青未了。

凡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〇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二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二句写“岳”。岳是造化间气所特钟,先生望岳,直算到未有岳以前,想见其胸中咄咄!“割昏晓”者,犹《史记》云:“日月所相隐辟为光明也。”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只十字写“岳”遂尽。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只十字写“望”亦遂尽。〇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〇而庵说曰:“钟神秀”者,“神”言变化不测,“秀”言苞含万有。山之后曰“阴”,日光之所不到,故“昏”;山之前曰“阳”,日光之所到,故“晓”。望岳则见岳之生云,层层浮出来,望者胸为之荡。望之既久,则见归鸟,眼力过用,欲闭合不得,若眦为裂者然。“眦”,眼两眶红肉也。《子虚赋》云:“弓不虚发,中必决眦。”“入”字如何解?日暮而归鸟入望,其飞必疾,望者正凝神不动,与岳相忘,但见有物一直而去,若箭之离弦者然。又,鸟望山投宿,若箭之上垛者然。此总形容望之出神处。说“决眦”字、“入”字确极。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题中无“枉”字,又无“陪”字,然则先生不与宴集矣,如何又有此诗?及读“掾曹”“能吏”二联,而后知刘乃枉驾,郑乃夤缘。一段幽事,败于俗物,故不复书“枉”书“陪”,以明是日身直不在酬酢中。因叹一起一结之妙,正不止于傲然不屑而已。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

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秋水不但清,乃至于无底,则是渣滓尽去,更不受人动摇。此句兴而比也。夫客心岂能尽无彼我是非?今对此无底清水,不觉萧然都净。读此一起,便知是日有满眼难看之事,先生一以汪洋之度容之也。三四,先出刘九,看“逸兴”“荒林”字,接上“秋水”字,知刘九本不恶。

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五六,出郑瑕丘。“能吏”字下得毒。僻地到一曹官,便又寻踪蹑影,此非“能吏”而何?“逢联璧”字,写尽丑态。此时但有两官人相对,彼一老人,竟不知复置何地矣!“一金”,三十两也。“直”字妙,便特地与他估算出来,真毒眼毒口。下吏奉承上人,此费岂止一次?聊与点破,为民脂民膏一哭。又岂知乘兴到荒林者,初心亦不欲尔哉!先生于此不好看,不屑看,亦不忍看,于是据床横笛,自出爽致。彼“联璧”“一金”,于我何有?“泓下”“龙吟”者,言彼既狐鼠为群,我自与龙吟相应,不可言是日曾与人为伍也。诗极难看,从看题得之。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此诗着意,全为与李十二白同寻,全不为范十隐居。因思前篇痛恨东都,而以脱身为李侯贺,岂非先生深见李侯有才无识,将恐不免于世,故特惓惓再三致勉耶?读先生全集,处处见其忠孝友爱之盛心,故于此诗,必不敢忽过也。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赞李侯诗,分寸极明。“有佳句”,则不赞律诗,但赞绝句也。“似阴铿”,则不赞七言,只赞五言也。“往往似”,则虽有律与古诗,而其全篇不能尽佳也。此非文人相轻,盖古人月旦之法如此。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余亦”是承上语,而只以乡里成句者,不欲以前辈自居也。看他一片奖诱后学心地,我尝恨韩昌黎妄自尊大,视先生何啻天壤!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眠何必共被?行何必携手?此殆言己无日无夜不教侯作诗。读他日“重与细论”之句,盖先生之教之,不信然哉!〇以上先写侯之能诗,及己之爱侯如此。以下方转笔出题,云夫爱之,则不得不终教之。于是我心于侯更有进于学诗一事者。“更想”字,转笔恁好。“想幽期”而“寻北郭”,然则非为北郭也,借北郭而为李侯丹头也。看诗全要在笔尖头上,追出当时神理来。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以上以下,皆是与李十二白同寻,只此四句,是范十隐居,然也是点化李侯要语。入门兴发,言新到人躁气未除。侍立小童,言住山人威仪闲雅。只十字,便活画出少年跳踯叫呼,天地何物,一旦蓦然入有道室中,亲见彼家奴婢如法,器钵无声,而后流汗满背,几至坐立不得,

始喟然叹人固不可以一日不学也。嗟乎,岂不晚哉!“落景”句,言流光迅速,人寿无几。“屯云”句,言世事无常,顷刻变灭。凡四语,语语使李侯通身冷汗。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反结。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正结。

上四句既借范隐居作丹头,活现点化,此更以四句严正决绝之。言向来若使早吟《橘颂》,有悟于“受命壹志”“独立不迁”等语,则亦何至今日见秋风,思莼菜,我所本有,求而不得也哉?然则自今以后,便当决意远去,舍簪笏而沧海,一误不可又误也。〇“谁”字妙,言当时我若不来,则今日何人要去?自笑自怨,戏谑如画。

题张氏隐居二首

此诗是历尽艰难语,与他处好静山居不同。〇前首标隐居之胜,后首记张氏之情。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春日山行,不忧无伴,乃先生无伴,则不得不求张氏。独先生求张氏,亦更无有求张氏者。七字中,又言“无伴”,又言“独”,而以“春山”二字作起,便写得喧闹中两人俱出一头地矣。笑杀春山外人,成群结队,那有工夫到此?“更幽”字妙。有只是一身而亦喧者,春山所以畏俗子也;有多添一人而逾静者,春山所以爱幽人也。看其自待之高如此。三四,写出一片森寒杳冥境界,可见人迹所不欲到。涧道寒威凛然,已历无数冰雪;石门日色尚在,余光直下林丘。此二句,虽复写景,然人生世上,受尽艰苦之累,晚岁始肯休歇,无数冷暖自知之事,十四字已摄无不尽矣。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不贪”“远害”四字,是隐居真诀。《天官书》:“金银之气见于上,下必为覆军之墟。”古语:“麋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庖厨。”利害如此,既已识得透,看得确,而尚敢贪,尚敢不远,岂人情哉?说得悚然。七八承上文,言说到此处,便使人回视山外,茫无投足之处,故云“杳然”。既对君如虚舟,然则山外干戈相寻,不言可知。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时”乃是时,承上篇补叙张氏之情,不可释作“时时”。“晚”字、“兴”字,乃邀之二端,而先生所以留者也。鱼“发发”,此“晚”字也。“鹿呦呦”,此“兴”字也。日晚则鱼跃,后诗云“紫鳞冲岸跃”,又云“鱼跳日映山”一也。日晚腹饥,胡可不留少住?只此二语,想见张氏真率友爱。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忧。

田园之乐,有如是夫!杜康酒,大谷梨,用来恰合。“偏劳劝”,“不外求”,语气便暗带“不贪”“远害”来。结句“无忧”字,紧跟着“险”字,心头有事人,忽然念及归路之险,不免一跳。既而自慰云:“已得醉矣,又何忧焉?”盖无求于人,其乐如此,益叹陶公饥来叩门之苦也。此又翻尽前结。〇矍斋云:唱经尝言“春山无伴”诗最难读。前解向得之一友,似非真笔,姑芟而藏之。及见而庵说唐诗,说此诗五六“不贪”字不读断,竟一直解下,妙绝!说“远害”句,毕竟未妥。愚谓并不读断为是,“害”即妨害之害,犹言“碍”也。盖云我从“石门斜日”一路行来,到此已夜矣。山中宝藏之气,夜行则或见之,我初无此意也。“金银气”,不过用《天官书》成语,岂谓石门真有?且入破军败国语何与?遂再转云夜行非我本心,只为涧道冰雪,来路甚远,不觉抵夜,势必留宿以待来朝,遂使尔清早款待。眼看麋鹿,不获忘情与游,则是我此来害之也。“贪”是说自己,“害”是说张氏。适然而夜,贪固无所贪;适然而朝,害何心于害?五六二句,不过要转出第七“乘兴”字来。盖君为虚舟,我故乘兴。兴之所至,为朝为夜,无所不可。“杳然迷出处”,正极言乘兴之妙耳。第二首“邀人晚兴留”,“兴”字本此“兴”字来,“晚”字接上“朝”字来。〇题总曰“题张氏隐居”,看来前一首写此日夜到,后一首写明日晚留,请以质之而庵。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此岂“脱身幽讨”犹未遂耶?读“飞扬跋扈”之句,辜负“入门高兴”“侍立小童”二语不少。先生不惜苦口,再三教戒,见前辈交道如此之厚也。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言不如葛洪求为勾漏令而得遂也。看他用“相顾”字,每每舍身陪人,真是盛德前辈。此用“丹砂”,与前用“青精”“瑶草”同意。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去又不遂,住又极难,痛饮狂歌,聊作消遣。飞扬跋扈,谁当耐之?一片全是忧李侯将不免。

登兖州城楼

此诗全是忧时之言,若不托之登楼,则未免涉于讥讪,故特装此题,以见立言之有体也。〇杜诗题,有以诗补题者,如《游龙门奉先寺》是也;有以题补诗者,如《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之孙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前湖》是也;有诗全非题者,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是也;有题全非诗者,此等是也。其法甚多,当随处说之,兹未能悉数。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是时先生尊人为兖州司马,故有“趋庭”字。“初”字,一哭。犹言是日始知天下事至于如此。三四,因写上下纵目所见。兖州与青、徐二州接界,为河、济入海之冲,岱山在其境内,乃濒海一大都会也。今则纵目在上,一片都是浮云,浮云不知从何处来,至于连海、连岱,弥漫无有已时,则其昏昧甚矣!纵目在下,一派都是平野,平野已属不堪之极,至于入青、入徐,遥遥几千百里,则其荒芜甚矣!如此朝廷,成何朝廷?如此百姓,成何百姓?一处纵目如此,想处处纵目皆然,岂不岌岌乎殆哉!因转下秦、汉云云。〇祸福起伏不定,故曰“浮云”。野望全无麦禾,故曰“平野”。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若问秦,则孤嶂之上,仅有峄山碑尚在。若问汉,则荒城之中,仅有灵光殿尚存。峄山碑、灵光殿,旧属鲁境,皆古名迹也,故下以“古意”二字合之。夫秦不失德,则今日犹秦;汉不失德,则今日犹汉。乃今秦、汉何在,遂至有唐,则岂非“浮云”“平野”之故哉?因言我从来读史,至如是事,未尝不临文嗟悼,惜当时之无人,不谓今日遂至目睹其事,盖忧惧无出之至也。“从来”二字,与上“初”字应成一篇,章法妙绝。“独”字悲愤之极,言今日临眺踌躇,只我楼头一人耳,彼上下梦梦,殊未及知也。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通篇是“书怀”二字,借雨寓言耳。先生一片爱惜好人心地,如此篇者甚多,读者毋徒作文字放过,切嘱。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眼见其出身处只如此大,所谓肤寸耳。“溶溶满”者,不谓便尔,乃至“震雷”“骤雨”,何等声势,“翻燕”“落鱼”,何等凌虐。小人胡可使得志耶!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只是处之以不见不闻,未尝因而丧我生平。看先生于此特用“贤人”“长者”字,以反照上文人品,真是阳秋笔法。许主簿为先生所特邀,乃邀之而又必嘱其骑马者,君子爱人以德,甚不欲其一濡足于势利之涂也。一“愧”字下得甚妙。脱少不慎,而略被染污,则尔愧见我,我亦愧见尔也。许主簿何人,动先生如此爱惜,我甚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