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逼视频(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张汶详为何“刺马”)

时间:2024/05/09 11:19:11 编辑: 浏览量: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张汶详为何“刺马”?

130多年前,光天化日之下,两江总督马新胎突然遇刺身亡,朝野为之震荡,疆臣人人自危,举国侧目。慈禧太后惊奇地问道:“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此事甚奇。”李鸿章也曾表示“谷山近事奇绝,亦向来所无。”由于案犯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含糊其辞,清廷曾一天连下四道谕旨,前后审案官员多达五十余人,长达半年之久不能结案。

于是各种传闻风闻迭起,飞短流长,更使得案情扑朔迷离,后人将之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这个案子发生后,刺客一反其他刺杀案竟不逃走,还高喊:“刺客是我张汶详!”然后让那帮怕死的卫士捉拿。

清廷对此十分惊恐,他们深知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内幕亵闻,于脸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盖矛盾,粉饰门面。慈禧太后为了维系她摇摇欲坠的统治,亲自出面处理此案。把正在天津处理教案的大员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件。又在曾国藩出发前夕,召见了他,面授机宜,说“马新贻办事很好”,为此案定了调子。这话不放心,一周之内,又连连派出大员参与审案。

刑部尚书郑敦谨,也奉旨与曾国藩同审。经过一番紧锣蜜鼓,终手为张汶详定了一个“漏网发逆”和“复通海盗”的罪名,将张汶详处决,剜了张汶详的心,去祭奠这位马新贻,又厚厚地于以抚恤。

一句话,马新贻是一个好官,张汶详是一个逆反。

那么张汶详为何“刺马”?马新贻若真是好官,为何会遭刺杀?

从案发现场来看,张汶详的不逃跑态度,透露出刺杀是早有预谋,且有私仇深怨的行为,故在张被捕后,民间随即出现对张、马的种种神奇的传“渔色负友”便是百姓口口相传的刺杀原因。

它讲的是:马新贻在尚未发迹时,曾和张汶详以及另一个人结为兄弟.马新贻为老大,另一个人为老二,张汶详排行老三。原来老二和老三皆为绿林中人。马新贻的军功,颇得力于老二、老三。但马新贻对这两个人的进官人仕,并不出力,故而两兄弟对马早已不满于怀。又因老二之妻貌美,久为马新贻所占。马新贻为剪除后患,蓄意加害兄弟,每每以传递军书之类的疲劳任务,交与兄弟执行,最终使得老二抱病而卒。

张汶详为替二哥报仇,动了杀机。案发以后,张汶详被凌迟处死,并被剖心,其死极为惨烈。故而一般舆论均同情于张汶详,对手马新赠背信义、强占人妻、因奸逼命的行为,众声愤恨,并宣扬张汶详为友复仇的义勇行为。

但这种说法却是破绽多多。如果说张汶详与马新贻有这等兄弟关系则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刺杀,何必非要在校场动手呢?当时马新贻的扈从众多,下手未必能得,并且自身不能逃脱。

再说马新贻的四弟马新花自幼跟在马新贻的身边,直到马新贻被刺身亡。马新贻的事情他最清楚不过,如果马新贻因为“渔色负友”遭刺,那么他也应该接受最后的朝廷结案,而为何却终觉疑案未明,悠悠苍天抱恨终古。

除此之外还有颇多说法:如说马新贻因审理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慧致死人命一案,造成督抚不和,从而招致杀身之祸;也有说因为马新赠力剿海盗,张汶详为友出头,刺杀马新贻;还有的说法是由于政治原因,马新贻被湘军集团设谋而杀。

1871年4月4日,曾国藩奉旨监斩,将张汶详凌迟处死,并摘心致祭。轰动一时的张汶详刺马案,随着张汶详的人头落地,终于落下了帷幕。而关于刺马案的种种更多的传说,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延展开来。


刺马案中,马新贻生活在清朝末期,此时的清廷更加腐败,面临着内忧外患,统治已是江河日下。清廷与封疆大吏之间互相猜疑,互不信任;封疆大吏之间尔虞我诈。在这样的在大背景下,推断判定刺马案的原因,甚至需要探寻马新贻从少年科第、坎坷仕途,一直到江宁被刺的一生经历尤其是任职后期,兴修水利,开荒种地,使人民休养生息;减浮漕除陋习,以纾民困;奖廉能,惩贪墨;体恤寒儒,兴办实学,刊刻书籍等等,尊重史实,全方位地了解了马新贻的一生之后,站不住脚的原因自然不攻自破,同时也才具有思考的余地,才能合理推断,有力评判刺马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