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情色(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时间:2023/04/25 11:38:44 编辑: 浏览量:

人们都说二次元是一种亚文化,内里的意思是喜欢这东西的人群数量还不成气候,难登大雅之堂。

但事实上这样的一种小众喜好,却在某些时刻会为数量不菲的大人所紧盯,他们仿若手提放大镜,以逐帧逐帧的规格去审视一部又一部动漫,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家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观影环境。

于是乎,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中,我们不仅看到诸如《魔方大厦》《虹猫蓝兔七侠传》《熊出没》《喜羊羊和灰太狼》等等作品遭到恰似腰斩的裁剪乃至禁播。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我们还能在一系列的新番佳作,领略到各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打码方式。

甚至那些早已在动画影史封神了数十年之久的作品《阿基拉》《幽灵公主》《攻壳机动队》等等,直至今天都仍不能为我们在院线荧幕感受它们的魅力。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为什么动画中的暴力和情色,总会遭到一刀切?它们的存在真的毫无意义,只是制作人为了吸引眼球而安插的设定吗?

今天这期内容我将给出一点看法,可能远称不上科学,但也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些许感悟。


01.诱导和关注

事实上家长对暴力和情色元素具备强硬态度的原因,在众多动漫迷心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害怕它们会对心智未成熟的小孩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当然,这其中还关联着“对心智成熟与否”的估值评判(有不少家长认为凡是动漫就是低幼的专属),不过甭管怎样也好,在过去以及现阶段能够看到的,他们对动漫中暴力和情色元素的态度,都通通集中在“诱导”二字,完全没有“唤起关注”的认识。

比方说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漫改电影《小丑》,它之所以不能被引进国内的原因就在于“暴力”二字,认为影片无处不存在暴力的现象,以及认为男主亚瑟的整个堕落过程其实就是对暴力的一种价值鼓励,认为国内群众看完之后会不自觉地走上犯罪的道路。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而97年上映且截至今天都仍为不少影迷视作为宫崎骏思想巅峰的《幽灵公主》以及大友克洋导演的《阿基拉》也同样如此。

在相当数量的大人看来,片中出现的打斗场面实在太过血腥,而剧中人物妖怪化的形象也太过骇人惊悚,认为这都是对小孩心智的伤害。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但老早就懂得在网盘偷窥的各位动漫迷应该知道,所谓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有限的,而如上作品通过较为极端的表现手法来诠释的价值内涵,方才是影响深远的存在。

20多年过去了,每每看到某某科技行业的大佬对所谓的AI技术抱有乐观的看法,认为它们只可能作为人类俘虏而存在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都总会浮现出《阿基拉》中铁雄在获得超强力量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骇人的恶行。

而每每看到人类因为自身的发展而对大自然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时,我曾有过愤青式的怒斥,但一旦回想起《幽灵公主》的种种情节,我的内心又会获得一份安宁:

毕竟社会发展对大自然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连宫崎骏大师都只能以阿席达卡和珊的分离,来给这个问题画上一个看似乐观的问号,我们又何德何能去站位对错呢?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但可悲的是,这一系列的价值都被家长们漠视了,或许对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动漫都只是小孩的专属,他们情愿将自己的空余时间投入到爆米花式的好莱坞电影,也不会去染指这些影史留名的动画吧。

没有理解就不可能彰显内涵的价值,而没有了价值,那很显然这系列动画也就只剩下“暴力和情色”的外壳,认为对孩子也就只可能百害而无一利!

在我看来,“分级与否”已经是接近应用层面的探讨了,而如果要追溯根源,大人们的价值观导向方才是影响动画作品能否过审的关键元凶。

而为了更全面的阐述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很有必要请出两位心理学界的大牛人物---


02.弗洛伊德和阿德勒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左图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右图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对于绝大多数网友来说,弗洛伊德的名字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存在了,甚至就连今敏这样的大师也在人生最后一部作品《红辣椒》中,将他的理论作为贯穿始末的线索,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且瑰丽非凡的梦中场景。

概括来说,弗洛伊德秉承的是“决定论”,在他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走向歧途或者性格上存在缺陷,那都只是因为这名患者的不幸童年所导致的,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不过作为同时代的好友,而名声却远不如弗洛伊德的“阿德勒”却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了完全迥异的态度。在阿德勒看来,人们之所以会走向歧途或有性格缺陷,那完全是因为这个患者的主观选择所导致的,也就是俗称的“目的论”

觉得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弗洛伊德会说这是因为童年的孤独以及父母缺乏陪伴所导致的。相反,阿德勒则会认为“这只是他的一个借口,希望借此心安理得的留在家中,不用去面对社会的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而类比来说,过去和现在的大多数中国家长也都还在秉承着弗洛伊德的那套,认为孩子的成长步步惊心,稍有失足就将会变成千古恨。

所以你们说,被定位成孩子的专属,外加含有大量暴力和情色元素的动画作品,又怎么可能得以引进呢?(其实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也是从此衍生出来的)。

但我需要强调,事实上弗洛伊德的那套看法已经早被当代的主流心理学界抛弃了,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顶多就是一个文学家,可以提供某些认知,但远不能称作为科学真理。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相反随着社会自由度的加剧,原先名气并不如弗洛伊德的阿德勒的学说却慢慢地被重视了起来,并在前几年被两位知名的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作为理论核心,撰写了一本名为《被讨厌的勇气》的畅销书。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你会变成怎样的人,取决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而非你在过去的环境中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

这是《被讨厌的勇气》贯穿全书的主旨,而将其运用到动画领域,我们则不难得到这样一个洞见:暴力和情色的因素就相当于环境,他们只是孩子真变坏后用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借口罢了。

我们不能说阿德勒就是对的,但对于历史、心理、经济等等社会性学科来说,人气就是价值评判的依据。

那为何如今的中国家长还要偏执于已经被主流心理学界抛弃的弗洛伊德,而非选择正逐渐取得学者认可的阿德勒呢?为何还要和无辜的动漫作品较劲到底呢?

如果这都不算愚昧,那这两个字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吗?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而这也引出了本期最后一个观点---


03.平衡的艺术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理论:边际平衡。它描述的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量,过犹不及,少则空余浪费。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事情到来动画作品的评判也同样如此,固然对《幽灵公主》《阿基拉》等等内涵佳作我们要抱有宽容的态度,认可其中出现的暴力乃至情色的元素都是为了给核心主旨强化说服力而添加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每年上新的日漫新番来说,确实也存在对“暴力和情色”元素的滥用,而商家的目的也很直白:吸引阿宅们的眼球,唤起他们的观看欲,丝毫不具备所谓的内涵价值。

毫无疑问,这也是曾创作过《EVA》这部日漫神作的庵野秀明在前几年之所以会道出“日漫药丸论”的原因之一。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由此可见,动画中的“暴力和情色”一刀切是不对的,但如果完全纵容那对业界也是一种伤害,这是一种讲究平衡的艺术(不像科学定理能具备通用性,只能依据各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适配)。

而依我看来,同为阿德勒理论集大成者的《被讨厌的勇气》的出版地“日本”,他们在动漫审核的处理方式上,就拥有绝对模范的能耐了---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动漫中的“暴力和情色”,为何总会遭到一刀切?3000字深度解读

如上所示,当属日本伦理审核机构在面对1月新番《异种族风俗娘评鉴指南》的投诉时所给出的回复。这部作品尺度之大可谓惊为天人,但不可否认它的脑洞还是相当精彩的。

于是面对投诉,相关部门便给出了如此一番说辞:“低俗与否这是与言论和表现自由密切相关的,需要谨慎处理,再加上这原本就是一部深夜播放的动画,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一刀切。毕竟观看电视动画的观众可不只有未成年人啊,把关好不让深夜档蔓延到普通档就可以了”。

何等霸气的回复啊!虽然行文至此我已经码了将近3000字,但在这家日本机构的两句说辞下,我还是不自觉的自惭形秽了。

好了, 这期内容就到这里,只希望如此“正义”也能够尽快到来我们身旁吧。

请收藏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