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田法(古代抗旱有“法宝”)
时间:2024/05/09 11:19:11 编辑: 浏览量:次
目前
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
全国多地旱情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抗旱水源和设施设备
科学调度水工程
千方百计确保
旱区群众饮水安全
保障秋粮作物
灌溉用水
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
抗旱的手段多种多样
包括建设水库蓄水
建设引水渠道输水等
那么你知道
古人是怎么抗旱的吗?
智慧耕作:代田法
代田法
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
抗旱保收的耕作方式
它的方法是在长条形的土地上
开一尺宽一尺深的沟
将种子播种于沟中
沟中水分蒸发慢
垄高可挡风
沟垄位置每年交替
所以叫做代田法
加上牛耕的推广
每亩收成可提升
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五十
我国的东北地区
至今仍采用着以垄沟互换
轮番利用为特征的耕作方法
这充分说明代田法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智慧储水:浦江水仓
2020年
浙江部分地区遭遇旱情
浦江县也持续少雨
降雨量比2019年同期偏少70%左右
在充分利用
通济桥、金坑岭、仙华水库等
现代水利工程保供水的基础上
古老的“浦江水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浦江地处浙中丘陵山区
海拔高程24米至1050米左右
地表水存蓄能力有限
农作物又以水稻为主
全县水资源调节周期只有10天左右
历来小旱频繁
但在河流谷地冲积平坝区
地下潜水埋深浅、埋藏丰富
分布着广泛的小型水利工程
特别是各类引用
地下水资源的溪井、拗井、塘井等
它们统称“浦江水仓”
溪井
溪井又称“水孔”“水栈”“匣”等,为部分山区在溪岸、溪底筑坑集水、蓄水的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分有盖与无盖两种。溪井的四壁用松木或卵石垒砌成井字形,用松木为梁柱,表面用松木或条石覆盖。旱时启开仓口车水灌田,大者可灌田数十亩,小者也能灌5亩左右。目前,浦江境内保存完好且现今仍在使用的溪井还有数百个。
拗井
在南山脚下巧溪流域,沙砾层遍布,地表水难以积蓄,当地人便建造了一种上口小、下口大,类似于花瓶型制的水仓用来储水取水。当地人称这种水仓为“拗井”。
塘井
在上山村旧山背姓方祠堂门前,南北向分布着一溜水塘,宽约十多米,塘中有几口奇特的“浦江水仓”——塘井,塘中有井,井在塘中,井塘不连,井水不枯,井水比塘水水面明显更高、更干净,现今仍有许多村民使用。
“浦江水仓”在当地日常灌溉
抗旱保丰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籍记载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浦江遭受大范围持续旱灾
在嵩溪村
村子周围无水可取
水稻几乎绝收
唯有村庄远处
几个水仓尚有少量水源
那时
村民日夜守着水仓
用木勺舀水灌溉
保住了周围几丘田亩的收成
而且由于阳光充足
水稻长势反而特别好
这些收成成为第二年的谷种
让嵩溪村人得以繁衍生息
智慧提水: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亦称“踏车”
是历史上的一种灌溉农具
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
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
故名“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灌溉
提水高度在1~2米
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
或者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
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
它提水时
一般安放在河边
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
利用链轮传动原理
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
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
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
把河水提升到岸上
进行农田灌溉
这种水车的出现
对解决排灌问题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
面对旱情
他们创新耕作方式
修建因地制宜
完备多样的水利设施
提水设施
这其中
无不体现着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辛勤付出
为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事综合整理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文案丨周念晨 罗景月
责编丨周念晨
校对丨王瑜
-
-
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怎么成立的?)
浏览:31 2024-05-09
-
-
色情小说家(普希金秘密日记是前苏联一位专搞色情文学的作家带到美国后出版的)
浏览:58 2024-05-09
-
-
亚马逊发布智能手机(搭载6000mAh电池传音新机于印度发布 售价仅千元)
浏览:35 2024-05-09
-
-
黄埔区委书记(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2023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
浏览:27 2024-05-09
-
-
国产免费毛片(潘金莲按摩?)
浏览:25 2024-05-09
-
-
高雅楠(惊艳到了这个“六一”,快来省博看孩子们笔下的大自然)
浏览:21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