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奋(胡展奋:学说上海话)

时间:2023/04/25 11:41:41 编辑: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我们那个保姆因为“住家”,故决心学说上海话,因为读过“幼师”,所以最初信心满满的,说英语也不过如此,难不成沪语比英语还难吗?我笑笑。

胡展奋:学说上海话

  事实上她立即焦头烂额了。那就是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场合,读音完全不同,却又说不清一定的道理。比如:马克思,既然沪语一匹马的“马”,读如“莫”,那么她的“马克思”也就读如“莫克思”,我们说错。应该跟普通话读“马克思”,这一刻,沪语显得“谀上”,方言模拟国标发音,叫“文读”,也就是模拟书面语读法。比如一个“巴”字,沪语常读“bo”。巴结,沪语读如“波节”;昆山有个吃蟹地叫巴城,沪语读“波城”,但一旦遇到“巴黎”“巴洛克”“巴尔扎克”“大巴山”“巴枯宁”“巴金”——对不起,巴就必须读如“ba”了,一旦巴黎读如“波黎”,巴金,读如“波金”,那是要吃头搨的。同理,《茶花女》里面的“玛格丽黛”,我曾听到人读如“莫格丽黛”,简直像马甲袋,因此而恶心了几天。

  那个著名的“222”读法,已人尽皆知,那就是一旦三个“2”连缀,就是三个不同的读音,曰“两百廿尼”,如问究竟啥道理,专家也说不清,由此衍生的与“2”有关的还有“二郎腿”的“二”字,沪语既不读“两”,又不读“尼”或“廿”,而是跟着文读“而”(er),读如“儿郎腿”。

  和其类似的还有“梦”,做梦、恶梦和痴心梦想的“梦”,都读如“忙”,但中国梦、龙之梦、《金陵春梦》和梦露的“梦”,你怎么能不读如“蒙”(meng)呢?事实上比“梦”还要烧脑的那个“大”字,是真让保姆虚脱了,“大块头”“大肚皮”“大自鸣钟”“大好佬”“大地方”“大人物”“大佬倌”的“大”字,一律都读如“度”,但大海大炮大学大饼大世界大学士大学生的“大”字,则一律读如书面语“大”,一旦读如“度”(du)字,旧俗是可以掌掴的,因为格外难听。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瞪大绝望的眼睛。我解释,后面那个“大”(da)的读法,一般都意味着时人的褒许与尊崇,并体现出方言对普通话“正统”地位的认同而跟读,比如军衔,“大将”、“大校”、“大尉”的“大”,再如“大数据”、“大使馆”、“大串联”、“大律师”、“大舞台”的“大”,都必须文读“da”,这一刻,它似乎比较“马屁”,但有时候,它又倨傲得很,典型的事例是“死不言钱”,沪人日常会话,只要涉及“钱”,都自动用“钞票”、“铜钿”甚至“米”来绕过去,怎么都没有“钱”的事——只除了对名词的一贯尊崇,《罗汉钱》、“摇钱树”、“钱庄”、金钱豹里的“钱”,又都读它的本音了。

  是以,沪语既有“君子不言钱”的一面,那么它的“雅读”就更值得称许了。

  沪上痛恨老鼠由来已久。当年“除四害”,老鼠是首恶,沪语呼之为“老虫”。以前我们江宁路弄堂里有家邻居姓崇的,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都叫他“老钟”,不叫“老崇”,按普通话应该念“chong”嘛,家里人告诉我,这个“chong”一旦转入沪语,老崇就和“老虫”没两样了,难听伐!满弄堂地叫“老虫”,所以大家改叫他“老钟”。

  此乃我最早注意的“雅读”现象,即故意改变声母以避开不良联想。

  无独有偶,我刚进厂时,有个工人师傅姓栾,《智取威虎山》里“小炉匠”栾平的栾,某天我忘乎所以地用沪语高声叫他“老栾”,不料周围立刻爆发一阵恶笑,我的师父沈新堂马上把我拉到一边,低声嘱咐,以后叫他“老来,或来师傅”。这才明白了,栾字一旦进入沪语文读,就容易读如“卵”(luan),“然并卵”的卵。再木的人听了都会往那儿想。怎么办呢,聪明的上海人就特许了一种叫法:“来”。但凡老上海只要看到栾姓的,都会自动切换为“来”,来某某,来某某,约定俗成,即为“雅读”。这种“雅”就算在那“十年期间”也没废弃,“小炉匠”栾平,老上海个个读如“来平”,而模拟书面语,文读为“luanping”的,则一定会招白眼:“夜壶蛋”!

  保姆至此顿觉死去活来。这上海话,唉!(胡展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