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璞(能在阿里创业时不离不弃的都是“狠人”,管理制度也太匪夷所思)
时间:2023/04/28 10:55:09 编辑:
张璞刚加入阿里巴巴时只有二十几个人,工作地点还在住宅小区。很快,张璞就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地方:工作氛围像农贸市场,非常吵闹;工作不分时间,只要没事,大家都在上班;请假不用审批甚至不扣工资……
张璞不禁发出疑问:公司管理毫无章法,能长久吗?
直到张璞看了很多创业公司的管理制度后才发现,阿里当年那种没管理的管理,恰恰是最高明的管理方式。
因为在创业阶段,盲目地上线管理规则,会花费巨大的成本,且不见得能增加效率。
管理本身是不是一种成本?
制定规则、官宣、监督执行和后续手段,都是成本,所以管理这个事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厉害的公司就是,同样的产出,比竞争对手少的管理。
既然管理越少越好,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学管理?
随着企业不断壮大,管理工作肯定会随之增加。但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要管到什么程度,管理的分寸该如何把握?这时候,我们可以参考红绿灯。
二十年前的中国乡村基本没有红绿灯,原因大家都知道:没必要,加了反而降低效率。十年后,村子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路口出现擦碰等事故也随之增多,于是红绿灯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
企业管理与红绿灯有什么关系?
当企业团队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问题频发,此时你也许会设想:我是不是要上一些管理规则了。
阿里巴巴是怎么做的?
每当发生管理事件,都要先问一句“这类问题发生的频繁吗?”,如果半年才发生一次,就可以先放一边,等下次发生了再讨论。这种方式叫case by case——个案处理。如果某一问题发生的比较频繁,就应该给它定流程或者制度了,并及时昭告员工:以后再发生这类情况,就按以下流程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比较高效。
我们都知道,刚开始设红绿灯时,并不存在左转向、右转向、待行区等,机动车、非机动车分道这么复杂,一定只有最简单的红绿灯。
企业管理也一样,当我们从没有规则到有规则,不要追求所谓的“完善”,天下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适合公司当下发展阶段的规章制度。
张璞回忆2000年与阿里当时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一起建立规则,在第一个关于考勤和假期的规则时就犯了难,因为规则只有五条,“太寒酸了”。
当时他们想过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在规则前加一段类似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为了加强管理之类的官话,但很快被否定了,“不想去骗员工了”,既然自己都觉得这段话没营养,何必拿去骗员工呢?
第二个是照搬大企业的考勤和假期规则。“今天用不上不代表将来也用不上”,但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虽然只有短短五条,但每条都是当时的员工用的上的,他们会当真、认真看、提意见。
规则的意义就是让别人遵守,一旦你发布了六七十条规则,也许员工连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还有发布的意义吗?
如今阿里光考勤和假期管理制度就有好几页,随着企业发展,新出现的管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当管理问题频发,规则会逐渐增加。
所以,企业管理手册的厚薄程度与企业发展阶段是成正比的。
当你的企业只有二十几个人的时候,就不要把大企业厚厚一本管理手册改个名字就拿来用了。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从大企业辞职出来创业的人士身上,但他们没想过,创业型企业才十几二十号人,几百页的管理制度会把这家企业管死的。所以一定不要盲目地认为管理越多越好。
如果没有规矩和制度,怎样保证团队的正常运作?其实,很多事情真不是靠制度搞定的。
一个团队在一起只要超过三天,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文化。这些文化既没有被写下来,也没有明确讲过,可是大家一定会遵守,这就是文化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小团队,规则可以不要那么多,但一定要有文化。
没有强烈的文化,团队一定会散掉,变成一盘散沙。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规则还要强大,规则可以钻空子,但由于文化是无形的,根本没有人敢去违背。
-
-
路程假(婚假太短没空结婚?话题冲上热搜,官方回应了)
浏览:25 2024-05-09
-
-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别再讹传,史实当确,毛主席:没说过“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浏览:21 2024-05-09
-
-
临渭区(临渭区司法局“军人军属法律服务联络点”挂牌(图))
浏览:21 2024-05-09
-
-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贝克街的亡灵最经典最受欢迎《柯南》剧场版TOP10)
浏览:23 2024-05-09
-
-
玖玖色网(沿着高速看中国丨久久不见久久见)
浏览:19 2024-05-09
-
-
劳莱斯(镜报专家团预测英超前四:多数看好利物浦夺冠)
浏览:22 2024-05-09